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云山之战的美军伤亡数字

Image
 这两天在看一次战役,仔细研究了云山之战,关于骑1师在云山的损失查了很多资料,先在这里记录下来,以免遗忘。云山之战的详细过程,回头再慢慢写。 骑1师云山之战美军参战部队主要是骑8团和骑5团,其中骑8团处在志愿军包围圈内,与志愿军116师347团、348团和115师345团激战。骑5团由南向北驰援云山,与负责阻击的115师343团在云山以南龙头洞激战。 骑5团的损失比较清楚,美陆军战史明确指出,该团在11月1-2日试图救援云山时遭受了约350人的伤亡。而中方资料称343团歼敌四百余,两边基本吻合。美国国防部数据库显示,骑5团在11月1-2日有名有姓的伤亡共290余人。因此,骑5团驰援云山伤亡应在350-400左右。 骑8团的伤亡稍微复杂一些,因为该团在云山伤亡很大,是美军和志愿军的第一次交锋,却以失败告终,因此公开的美陆军战史在讨论其损失时,主要提及的是失踪(阵亡+被俘)人员数字。这与中方在讨论180师的损失时主要论及多少人回来是一个道理。 除了被围在云山以南的骑8团3营(该营战至11月6日下午才最终溃散),云山之战在11月2日就基本结束了。据美陆军战史,骑8团11月3日报告有1000余人失踪,兵力为编制兵力的45%。接下来的两周里,又陆陆续续跑回来约400人。因此,美陆军战史称骑8团云山之战最终有600余人失踪(被俘或阵亡)。而骑8团副团长Edson中校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他估算,骑8团损失约在800人左右。根据美国国防部数据库,骑8团在11月1-8日之间,有明确记录的人员伤亡约900余人,其中当初在战场上列为失踪的约680人(包括了阵亡和被俘人员)。另外,美陆军战史记载,第八集团军在云山战后的12天内给骑1师拔了638人,基本全去了骑8团。 因此,骑8团云山之战人员纯损失应在700-800之间。 另外,在云山支援骑8团作战的还有第70坦克营B连和第99炮兵营。美陆军战史指出,坦克B连伤亡25%,没有提及99炮兵营的人员伤亡。根据美国国防部数据库,第70坦克营B连在云山之战中伤亡40人,而第99炮兵营伤亡约70人。 那么参加云山之战的骑8团、骑5团,第70坦克营B连和第99炮兵营的伤亡共有多少?骑1师在11月12日上报给美第1军的报告中,给出了 1481 人的战斗伤亡数字,也就是说共约1500人的总战斗伤亡。把美国国防部列出的以上四部人员伤亡加起来,约1330人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30) - 陆1师柳潭里突围 (12月1日)

Image
陆5团南撤 经过11月30日一整天的重新部署,到12月1日清晨,柳潭里以北只剩下陆5团3营(3/5)和陆5团1营(1/5)了。按照计划,他们需要和志愿军脱离接触,撤到柳潭里以南重新集结。1/5将会和2/5一起在旧邑里江以南、1276高地一线占领新的阵地,担任撤退队伍的后卫。3/5将在3/7拿下公路东西两侧的1419高地和1542高地之后,越过3/7担任前锋。 12月1日上午8点,3/5开始按计划行动。H连和I连的行动比较顺利,只有G连在1282高地和志愿军对峙。3/5的前进空中管制员(FAC)与空中盘旋待命的海盗式战机取得联系,配合G连从山上往下撤。FAC通知飞行员第一轮只俯冲不攻击,在志愿军趴下躲避时,G连趁机下山。拉开距离之后,海盗战机开始对志愿军阵地狂轰乱炸,同时早已标定好目标的陆11团炮兵开始射击。对面的志愿军236团被火力压制,G连顺利南撤。 1/5的南撤遇到一些麻烦,B连一开始呼叫了航空支援,1167高地上的C连此时顺利撤了下来。B连随后也开始撤,上午10点50撤到了1240高地山脚。按原计划,步兵连队撤离阵地后炮兵会对原阵地进行炮火覆盖,但此时1/5炮兵观察员的无线电坏了,联系不上炮兵。而且他的位置比较靠后,离B连连长太远,也无法呼叫航空兵进行有效地空中支援(FAC哪儿去了?)。于是B连被志愿军236团的部队咬住,只能利用机枪火力交叉掩护撤退,幸好已在旧邑里江南岸集结的部队可以提供火力援助。另外,志愿军斗志不强,忙于在美军丢弃的物资中寻找食物和衣服,B连最终也得以顺利撤退。 1/5和3/5从1282、1240和1167一线高地撤出后,西南山上的2/5下午14点左右开始撤,海盗式战机的空中掩护和炮兵的遮断射击有力的阻击了志愿军的靠近,2/5顺利地撤到了柳潭里以南、旧邑里江南岸的1294高地。晚上19点,2/5全部进入预定阵地,它替换了陆7团1营,防线包括公路西侧的1276高地,向东穿越公路之后与1/5的防线连结。陆1师分配给2/5的任务是担任撤退任务的后卫,2/5营长Roise中校负责指挥整个后卫防线,陆5团A连(A-5)暂时划归2/5。 3/7开路 在3/5和1/5开始撤离柳潭里的同时,陆7团3营(3/7)在Harris中校指挥下,于上午9点开始进攻公路东西两侧的1419和1542高地。这两个高地在陆1师防御圈南边,是志愿军175团的防御阵地,陆1师必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9) - 陆1师柳潭里突围(准备 - 11月30日)

Image
 11月29日夜,第十军军长Almond少将传口令到下竭隅里陆1师师部(正式命令要到次日上午),让Smith做好准备,把柳潭里陆1师主力撤到下竭隅里集结。Almond的这个口头命令来得有点迟,因为麦帅28日夜在东京召集的会议午夜后不久就结束了,第八集团军的Walker中将29日一早就飞回朝鲜,但Almond却磨蹭到下午才往回飞,飞机上给第十军参谋长布置的任务,回到军部已是傍晚,作战处参谋拟定好第十军重新部署的计划后已近午夜。对于陆1师来说,军部的口令并未让他们手忙脚乱,因为Smith师长当天下午已电令柳潭里美军做好撤退准备。 柳潭里集结了陆1师的主力,陆5团、陆7团和陆11团(炮兵团)大部都部署在这里。正常情况下,陆1师肯定会派助理师长(ADC)到柳潭里统一指挥作战,但战前不久助理师长却刚离开朝鲜赶回美国看望病危的父亲(Smith少将1951年4月离开朝鲜时,ADC未能接任师长一职,想来跟缺席长津湖战役有关)。这样一来,柳潭里陆1师主力在27日夜受到志愿军攻击时并没有统一的指挥。 从指挥链来说,陆5团战斗群和陆7团战斗群是平级关系,各自受师部指挥,陆11团4营(155榴弹炮营)此时也归师部直接控制。幸运的是,陆5团团长Murray中校和陆7团团长Litzenberg上校在28日一早就开始共同行动,年纪较轻的Murray中校把他的指挥部搬到了Litz上校那里,两个指挥部合二为一,两名团长密切合作,并征求陆11团4营营长的意见,共同指挥作战。Smith师长曾考虑由年长的Litz上校负责指挥,但看到这种指挥模式运行良好,出于促进合作的目的,也并未再指派新的最高指挥官。 11月30日清晨,柳潭里美军开始重新部署,为次日突围做准备。陆5团1营负责防守从1167高地到1240高地的防线,与陆5团3营在1282高地的阵地连结。西南山上的陆5团2营从1426高地一线往东收缩约一英里,沿1294高地重新建立防线,向北延伸到1282高地与陆5团3营衔接,向南俯瞰旧邑里江山谷。陆5团2营的防线调整让同在西南山上的陆7团3营得以南移,部署到了柳潭里以南约4000码、柳潭公路西侧的山上,该营将在12月1日首先行动,清除公路两侧高地的志愿军阵地。 陆7团1营仍然留在南山上的1276高地,控制通向西南方的旧邑里江山谷,该部将于12月1日实施越野机动,离开公路、穿越大山直取德洞山口,同陆7团F连汇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8) - 陆1师柳潭里突围(背景 - 11月27-29日)

 11月27日夜,柳潭里陆1师主力遭到志愿军79师从西北、正北和东北方向发起的猛烈进攻,除了丢掉两个山头外,基本守住了阵地,防线没有出现大的漏洞。在79师进攻的同时,志愿军59师截断了柳潭里南边通向下竭隅里的公路,包围了部署在公路沿线1419高地上的陆7团C连和德洞山口上的陆7团F连。 11月28日天亮后,陆1师发起反击,同志愿军79师围绕着1282、1240高地展开激烈的争夺。同时,陆7团团长Litzenberg上校命陆7团1营营长Davis中校率1营前往营救C连和F连,同志愿军59师175团激战竟日,于天黑时分成功救回C连,但F连依旧被围。快中午时,陆1师师长Smith少将乘直升机抵达下竭隅里,陆1师指挥部开始运转。下午,Smith令柳潭里美军组织部队打通柳潭公路。 11月29日上午,柳潭里美军从陆5团和陆7团抽调兵力组织的一个暂编营开始向南前进,试图打通公路,遭到志愿军59师175团的顽强阻击,于下午返回柳潭里。Smith少将在下午13点询问进度,得知暂编营遇到顽强抵抗的消息后,于下午15:45通知柳潭里美军,停止此前陆1师向武坪里攻击前进的任务,陆5团负责防守柳潭里,陆7团负责向南打通公路。此时,第十军还没有命令陆1师由进攻转入防守,Smith少将此举属于临机指挥。同样地,在接到Smith少将命令之前的11月28日上午,陆5团团长Murray中校和陆7团团长Litzenberg上校一致认为,当前形势下继续进攻不切实际,共同决定由攻转守。 Smith少将在29日下令由攻转守并准备撤出柳潭里是基于他对战局的评估,他本来就反对陆1师沿着狭窄的公路一路北上,已尽力减慢了陆1师进军速度,在北上途中建立补给点,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并下令在下竭隅里修建可供大型运输机起降的机场。陆1师28日晚的第35号情报简报通过审讯战俘,确认了在长津湖地区活动的志愿军58师、59师、60师、79师和89师番号,认为柳潭里美军被79师、89师和59师包围。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继续进攻任务显然已不可能,考虑撤退也是应有之义。 在陆1师做出重大调整的11月29日,志愿军九兵团也根据战局重新部署,决定集中力量先歼灭力量较弱的新兴里美军,79师配合作战,负责牵制柳潭里美军,59师调归27军指挥,继续担负切断柳潭里、下竭隅里美军的任务。其实这个时候志愿军不调整也不行了,79师骄傲轻敌,发起进攻时根本就没

解析死鹰岭疑云

Image
志愿军5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负责截断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美军之间的联系,各部于11月27夜至28日凌晨攻占公路两侧要点,北边要阻止柳潭里陆1师主力南撤,南边要阻止下竭隅里美军增援。柳潭里和下竭隅里被门岩山-德洞山山脉分开,柳潭公路在德洞山最高峰1653高地以南约一公里处翻越山岭,美军称此处为德洞山山口(Toktong Pass),当地百姓称之为死鹰岭,据说因为高海拔和极度严寒,老鹰飞跃山岭时都会冻死,故得此名。 志愿军59师当夜派175团占领死鹰岭以西公路沿线各高地,177团2营占领死鹰岭以东西兴里附近阵地,177团1营占领公路以南死鹰岭1519高地,177团3营占领德洞山1563高地,但对死鹰岭上公路北侧陆7团F连阵地的攻击失利。176团当晚从长津湖以东归建,是59师的预备队,部署在旧邑里江峡谷中59师师指黑水洞附近,占领了西中里、闲上里等阵地,当晚没有参与进攻。 在志愿军军战史以及公开书籍中,177团1营、3营在死鹰岭上的战斗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和177团2营在西兴里阵地的战斗混淆在一起,这两个地方都被称为死鹰岭。59师之所以这么做,应该还是因为碍于颜面,毕竟该团两个营(或许还有176团部队参与)始终未能拿下陆1师一个连多少有些难堪。事实其实很简单,美军在死鹰岭上只有一个F连,该连顶住177团1营、3营的进攻,坚守阵地五天五夜,是陆1师成功撤出柳潭里的关键。177团2营在西兴里阵地同下竭隅里出发的美军交手几次,战斗算不上激烈(但冻饿之下被陆1师航空兵和火炮重创),和死鹰岭上的F连从未接触。 中文世界最早在公开出版物中对志愿军59师死鹰岭战斗提出质疑的可能是著名军事作家光亭,他2004年在“突击”杂志第1期和第3期发表的“冰雪长津湖”一文中,引用公开出版的陆1师战史,指出死鹰岭地区仅有美军两个连驻守这一事实,质疑了志愿军方面对死鹰岭战斗的描述。他对死鹰岭位置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1519高地为何出现在志愿军资料里的推断是不正确的,这也是大战兄昨天有疑惑的地方。很明显,这个小偏差应该源于光亭当初没有看到志愿军使用的作战地图。 其实看一下地图,很多疑惑立即就消散了。相比陆1师当年使用的地图,志愿军当时的作战地图有点过时,它是基于日本人绘制于1920年代的地形图转绘而成,上边甚至没有标明长津湖。具体到死鹰岭地区问题倒不算大,和美军地图的差别在于柳潭公路翻越死鹰岭的位置稍有差异,

志愿军59师为何在长津湖战役撒谎

Image
 11月27日晚,志愿军九兵团向长津湖地区美军发起进攻,陆1师主力被分割包围在柳潭里和下竭隅里。执行断路任务、切断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美军联系的是志愿军20军59师,该师当晚抢占了柳潭里和下竭隅里之间的制高点死鹰岭,以及死鹰岭东西两侧公路沿途的制高点1374、1520、1581、1542、1419、1368等高地。深陷重围的柳潭里陆1师主力从11月28日起,首先尝试营救分别被困在1419高地和死鹰岭上的陆7团C连(C/7)、F连(F/7),接着试图打通连接下竭隅里的公路,最后从12月1日起向南突围,并于12月4日成功到达下竭隅里。这期间同陆1师不断作战、阻其南撤的正是志愿军59师,这一系列战斗被志愿军军战史称为死鹰岭阻击战。 对比陆1师和志愿军20军的战史资料,可以发现双方对死鹰岭阻击战的记叙基本吻合。但几处不同之处,颇耐人寻味。 对于11月27日夜59师占领死鹰岭及其两侧高地的战斗,20军军史和当年的20军战后总结都比较简略,指出175团占领了死鹰岭西侧一系列高地,177团占领了死鹰岭及东侧高地,并没有涉及作战部署及战斗过程等细节。不过后来公开出版的有关20军的不少书籍如“百旅之杰”、“20军征战纪实”、“血地冰天"等 ,记叙了死鹰岭阻击战的很多战斗故事。这些书透露,177团2营占领了死鹰岭东侧1374高地和西兴里阵地(无敌),177团1营攻占了死鹰岭主峰1519高地(歼敌),177团三营占领了德洞山1653高地并攻击了美军一部(重创美军一部)。177团这三个营的作战部署和20军总结透露出的信息并不矛盾,应该是可信的,但问题出在177团1营攻占死鹰岭主峰1519高地这一战斗的描述上。 根据陆1师的资料,11月27日晚柳潭里至下竭隅里公路上只有两支部队,1419高地上的C/7和死鹰岭上的F/7(美军称F连阵地为Fox高地)。F连阵地在公路北侧,地图上标高为1540,而1519高地在公路南侧,并无美军驻守。从陆1师战史和众多老兵回忆来看,27日晚攻击F连的肯定是177团3营(首先从北面突袭F连并成功突入)。那么,177团1营当晚在死鹰岭1519高地上不可能有战斗发生,除非1营沿死鹰岭继续往北,从南面攻击F连阵地。事实上,F连从11月27日晚被攻击,直到12月2日Davis中校率陆7团1营援兵到达,坚守了五天五夜。可以想象,肯定是177团1营、3营这两个营在这段时

陆1师如何评价志愿军58师

Image
 前段时间详细地聊了聊志愿军58师和陆1师围绕着下竭隅里的激烈争夺,关于此战志愿军58师的表现,中文网络里常常能看见这么一种说法——“美军称58师为‘卓越的夜间战斗部队’” ,“作为对手都为之肃然起敬”,甚至比较靠谱的军事作家光亭都曾在文章中借用了这个说法。 这句话的原文究竟是什么从来没听人谈起过,而引用过这句话的任何一篇中文文章也都不曾指明其出处。因此,实在不好判断这句话的真假。你很难武断地说这句话是胡编乱造的瞎扯,毕竟,某位美军参战人员或战史研究学者做出这种评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手眼中的志愿军58师到底什么样?我觉得与其模糊地谈美军如何评价,还不如直接听听和58师激烈交手的陆1师是如何讲的——确切的说,是曾在下竭隅里和58师血战的陆1团的评价。长津湖战役中,陆1师下辖的三个步兵团(陆1团、陆5团、陆7团)和一个炮兵团(陆11团)均与志愿军九兵团交手。 志愿军发起进攻时,陆5团和陆7团大部集结在柳潭里,顶住了志愿军79师。而陆1团当时分散在从下竭隅里到真兴里的长津公路上,其中1营位于最南端的真兴里,在九兵团包围圈以外,12月8日-9日曾和志愿军60师180团在水门桥旁1081高地血战;团部和2营在水门桥以北的古土里,和志愿军60师178团交过几次手;3营在陆1师师部驻地下竭隅里,和志愿军58师直接对垒。 那么陆1团是如何评价志愿军58师的?在陆1团向陆1师提交的特别行动报告(Special Action Report)中,陆1团专门描述了与之交战的志愿军58师的情况,包括建制单位、武器装备、后勤给养、攻防战术、伤亡估计等详细信息。 比如对于58师的进攻战术,陆1团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共军惯于夜战,进攻时先使用小规模兵力,试图摸清我方防线的兵力、火力配置。被我击退或其主动撤下后,共军以迫击炮攻击,尽力增大我方伤亡,同时进一步摸清我们的防线位置。摸清我防线后,步兵会在迫击炮掩护下,悄悄抵近我阵地前沿潜伏(有时距我仅25码),听到哨声或号声等进攻信号后,同时向我阵地发起攻击。 对于志愿军58师的服装,陆1团3营是这样说的:共军穿暗黄绿色棉服,鞋子为帆布鞋面、皮革鞋底,没有钢盔,帽子是带有棉帽耳的单帽,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手套。从陆1团对志愿军58师服装的观察,我们知道那些宣称20军戴着大盖帽在长津湖作战的描述是不准确的,至少58师不是这样。志愿军的最大问题是没

下竭隅里之战陆1师和志愿军58师伤亡分析

Image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58师独自承担进攻下竭隅里的任务,于11月28日凌晨进入进攻出发位置。28日夜58师发起第一次进攻,攻击失利,于天明时分撤出战斗。陆1师29日天亮后发起反击,试图夺回被58师攻取的外围制高点东山,双方激战竟日形成对峙状态——58师守住了东山主峰,陆1师夺回了东山棱线下方的小高岭。29日夜,陆1师利用炮火和夜航航空兵有效驱散了58师的集结,瓦解了志愿军的攻势。同时,从古土里赶往下竭隅里支援的陆1团3营G连和英军第41突击队大部以及陆1师坦克营的16辆坦克陆续在29日夜到达。 30日上午,陆1团3营G连率工兵A连两个排再次反攻东山,意图夺回主峰制高点。58师坚守阵地,双方激战整日,再次形成僵局,战线与29日夜一样。30日夜,奉九兵团之命,58师第二次向下竭隅里发起进攻。此次进攻,乃是志愿军九兵团29日调整部署的结果——集中27军兵力歼灭新兴里美军,79师和58师负责在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牵制美军。58师第二次进攻下竭隅里依然以失利告终,因为美军援军已经就位——除29日夜从古土里赶过来的陆1师增援兵力之外,美陆军31团坦克连共约300人的队伍也于30日傍晚到达。58师再次于12月1日天明时分撤出战斗,此后再也无力发起攻击。陆1师以炮火和航空兵持续袭扰58师阵地,在柳潭里美军撤回之前,也再未向东山主峰发起反击。 下竭隅里是美军的重要补给基地,陆1师师长Smith少将11月28日上午在此开设前方指挥中心,亲自坐镇指挥。在增援部队抵达下竭隅里之前,下竭隅里有陆1师及附属海军人员约3378名,陆军人员约235人,各种不同军事单位约55个。人不算少,但多为工兵、通讯兵、卫生兵和指挥部人员等非战斗部队,成建制步兵仅有陆1团3营(欠G连)。11月29日从古土里赶来的援军包括陆1师坦克营16辆坦克(约100名坦克兵)、G连约200人和英41突击队约125人。11月30日长津湖以东的美7师31团后方指挥部率16辆坦克共约325人撤回下竭隅里。因此,至12月1日,下竭隅里美军共有约4363人。 下竭隅里美军主要参战部队如陆1团3营和陆军工兵D连报告了具体的伤亡数字,不过11月28日-12月1日这段时间内,美军最可靠的伤亡数字来自于陆1师军医Hering海军上校——12月1日上午他向陆1师师长Smith少将报告,下竭隅里的两个医院已积累了约600名伤员,严重制约了医院进一步收

第二次下竭隅里之战的一些细节

Image
11月30日上午8点,负责下竭隅里防御的指挥官陆1团3营营长Ridge中校命令G连连长Sitter上尉率部夺取东山,陆1师工兵A连在下竭隅里的两个排(1排、3排,2排在柳潭里)归G连指挥。Sitter原计划G连3排和工兵A连两个排当预备队,G连主力沿东山棱线两侧向上进攻。开始行动之后,Sitter率G连主力替换下Myers少校。由于山坡积雪久踏成冰,且志愿军居高临下的射击,G连沿山脊两侧的进攻十分缓慢,于是Sitter命预备队3个排沿东山西坡向上进攻志愿军右翼。但是一整天的进攻战果有限,志愿军凭险踞守,不给美军机会。下午16点,Sitter请求撤入Myers少校原先构筑的防线位置,获准。同时,左翼的G连3排和工兵A连两个排退到山脚,以便陆1师航空兵轰炸东山。 志愿军一方,30日白天在东山防守的志愿军应为172团和174团一部。172团在29日凌晨夺取东山后,即在山顶构筑阵地。174团2营28日晚奉58师命令,应绕道东山东侧的三德峙,直取下竭隅里北侧的水曲里,切断下竭隅里以北公路。58师指定174团副参谋长蔡瑛率2营担负此任务,但蔡副参谋长“接受任务后,不去很好掌握方向,走错了路在半途自行休息”。这个174团2营即使走错路,29白天以后也应该在长津江以东。而据20军参谋长30日凌晨5点给军长张翼翔的报告,下竭隅里以东阵地交174团的一个营,因此174团3营在30日白天很可能已经移防东山(姚根连的3营,“血战长津湖”一书有这个故事)。174团在30日晚上组织了6个连从东山往下进攻下竭隅里,应该就是2营和3营的6个连。 据20军军史,九兵团于30日白天直接电令58师,“务必于30日夜进攻下竭隅里”。58师当然不敢怠慢,全师共组织了14个连(军史说是12个连,但20军总结里显示应为14个连),投入30日夜的进攻。在长津江以东,174团6个连和172团4个连从下竭隅里东北、正东和东南发起攻击。在长津江以西,173团两个连和174团另两个连(很可能包含了张承阁的特务连)从西北和西南进攻。 下竭隅里以东的东山上,陆1师的防线从南至北依次为:工兵B连1排、G连2排、G连1排、G连3排、工兵A连3排,再往北工兵A连1排在山脚,与陆1师勤务营和陆7团反坦克连衔接。30日傍晚,位于长津湖东后浦的31团后方指挥部连率31团坦克连奉命撤回下竭隅里,16辆坦克随即被布置在东山脚下的开阔地带,具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7) - 第二次下竭隅里之战

Image
 11月28日夜,志愿军58师第一次进攻下竭隅里,却一脚踢在了铁板上。美军当时在下竭隅里共有约3900多人,大部分都是陆1师工兵、医疗、勤务和少量第十军先遣队等非战斗部队,建制部队仅有陆1师一个不完整的建制步兵营(陆1团3营缺G连)。但由于陆1团3营出色的情报工作,美军有针对性的配备防守兵力,修筑工事,不但顶住了58师的猛烈进攻,还给对手造成重大伤亡。 11月29日白天,鉴于东山重要的地理位置,美军由陆1师Myers少校率队反攻东山。在航空兵和榴弹炮的火力支援下,Myers少校虽未夺取东山制高点,但在山脊棱线上建立防线,与58师172团形成对峙。29日白天的争夺,双方均有不小伤亡,特别是防守一方的志愿军172团被美军炮火重创,志愿军的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就在此战诞生。而美方认为Myers少校29日的反击,对成功防守下竭隅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授予Myers象征美军最高荣誉的国会荣誉勋章(MOH)。 11月29日夜,58师并未发起进攻。志愿军方面的资料没有提及原因,但据陆1师战史记载,下竭隅里西南方(173团、174团方向)曾有志愿军的绿色信号弹升起,但最终没有进攻。陆1师估计,这是由于他们的炮火和夜航航空兵火力及时瓦解了志愿军的集结。由于陆1师在28日战斗开始前已经摸清了58师的位置,他们不间断地向志愿军实施火力袭扰,阻止志愿军的集结。美军的夜航战斗机也正是这一晚第一次亮相朝鲜战场,陆1师利用机枪的交叉火力为他们指明轰炸目标。入夜后,从古土里驰援下竭隅里的Drysdale特遣队陆续到达,共有约300名步兵、100名坦克兵和16辆M26潘兴坦克,包括陆团3营G连,英41突击队大部和陆1师坦克营B连、D连大部。 11月30日白天,美军再次反攻东山,意图夺取主峰、把志愿军赶下这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陆1团3营G连主攻,英41突击队为预备队。炮火准备后,Sitter上尉率领G连和工兵A连一个排在航空兵支援下,开始沿山脊棱线两侧山顶进攻。地形对进攻一方不利,山坡积雪久踏成冰,不易攀爬,陆1师航空兵并不能完全压制对手,志愿军的轻重火力有效阻止了美军的攻势。激战竟日,G连也未能夺下东山主峰。眼看天色将晚,Sitter上尉获准在原地建立防线,与志愿军对峙。 志愿军这一方也在调整作战部署。11月29日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和副司令陶勇根据战场态势,决定集中

那一年,中国的老朋友被外交部坑了

Image
 前两天,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Brent Scowcroft去世了。 此公的履历,大家可以参阅wikipedia,我这里就不多谈了。在美国政界,此公可能是唯一一个两度出任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官员——先后在福特政府和老布什政府出任此职。Scowcroft在美国外交界倍受尊重,是共和党建制派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后来出任国务卿的鲍威尔和赖斯都曾是他的助手、门生。 他以后的国安顾问大都很推崇以他名字命名的一个“Scowcroft模式”——平衡国安事务各方不同意见,确保总统倾听到不同声音 从渊源来说,Scowcroft出道于尼克松、基辛格的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访华时,他以总统军事顾问的身份随行,负责总统访华相关的军方事务(空军一号及其它专机的后勤等)。Scowcroft此行表现让基辛格印象深刻,返回美国后就把他拉到了国安团队。当然,通过此次访华,Scowcroft也结识了很多中方领导人,比如邓小平,这为他日后在布什政府中提纲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角色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继任的福特总统也许是为了削弱基辛格的影响,任命Scowcroft担任国安顾问,仅让基辛格保留国务聊一职(此前身兼两职)。在福特政府中,Scowcroft和先后出任美国驻华联络办主任和中情局局长的老布什结下深厚的友谊。1989年,老布什入主白宫后,很自然地任命了Scowcroft出任国安顾问。二人都深受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影响,相信对华友好政策,笃信中国的稳定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198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期,政治、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如火如荼。但中国1989年发生了天安门事件,中共军队屠杀民众的暴行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中国执政当局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仗,世界舆论一致谴责中国,西方各国纷纷发起制裁。老布什政府当时也发表声明,措词严厉地谴责中国执政当局。但私下里老布什非常担忧美中关系因天安门事件受到严重破坏,采取了各种措施缓和僵局,比如制裁中国的对象主要是中共军方。 老布什试图给邓小平打电话,但中方接线人员居然说“我们的领导人不在电话里谈”。。。老布什没办法,最后派Scowcroft去中国驻美大使馆,向驻美大使表明了美方的立场,并说如果中方领导人愿意的话,美国可以派员秘密访华。北京很快就回复,可以来! 老布什于是派Scowcroft和副国务聊Larry Eagleburger于7月2日秘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6) - Drysdale特遣队地狱火峡谷之战(下)

Image
29日白天的战斗,志愿军上午是防守的一方。拿下志愿军两个阵地后,美军步兵却撤回古土里,等待坦克部队增援。下午美军车队再次出发,但由于美军航空兵的空中掩护,志愿军只能在公路东边山头的阵地上远距离向美军车队射击,并未造成很大威胁。傍晚美军飞机撤走后,179团1营抓住战机,果断出击,把美军车队截断在富盛里以南、1182高地以西的地狱火峡谷。美军车队前方的17辆坦克、陆1团G连和约三分之二的英41突击队继续向北前进,突破了58师174团的阻击后,陆续抵达下竭隅里,包括16辆坦克和约300名步兵。 在地狱火峡谷,179团和美军一片混战,虽然成功分割了美军车队,但未能歼灭,双方形成对峙。美军车队最后跟上的部队是陆1师坦克营B连的12辆坦克、B连连部人员和坦克D连连部人员,他们下午四点半才从古土里出发,傍晚迫近地狱火峡谷时,远远就听到枪炮声。行进至1182高地以南的公路拐弯处,连长Williams上尉看见前方公路上瘫痪的车队和熊熊燃烧的卡车。意识到坦克无法继续前行后,Williams决定撤回古土里。而此时地狱火峡谷中的美军正在焦急等待Williams坦克的到来,峡谷最南端Seeley少校带领的一部美军距离Williams的先头坦克不过一两百米,已经听到了坦克的轰鸣声。 Williams以殿后的6辆坦克后卫变前锋,中间是连部人员的车辆,最后6辆坦克收尾,向南返回古土里。走出不多远,就在1236高地附近遇到179团2营的阻击,车队中间的一辆卡车中弹起火,形成一个路障。路障南边的坦克和卡车继续向南,有惊无险地回到古土里。路障以北的美军在Williams指挥下,用坦克把卡车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小型坦克防御圈,决意坚守至天明。Williams上尉比较幸运,截住他的179团2营白天和美军争夺1236高地时伤亡应该很大,并未大规模出击。Williams又和古土里美军炮兵取得联系,请求炮兵发起遮断射击,因此当夜平安度过,也于30日清晨安全回到古土里。 当29日傍晚时分,志愿军179团在地狱火峡谷中和Drysdale特遣队混战时,南边化被里和小民泰里的178团1营、3营主力也同时出击。不过178团的情报显然出了问题,据时任60师政治部主任徐放的回忆,178团以为此时古土里美军兵力空虚,防线有漏洞,因此挥兵向南,进攻古土里,2连主攻,结果吃了大亏。陆1师的记载与此吻合,29日天黑后,古土里防线北部的陆

“我们或许创造了一头怪兽”——晚年尼克松对中美破冰的反思

Image
众所周知,中美两国自韩战爆发后,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始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事实上,1960年代末的中国在国际社会已经没有多少朋友,最重要的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严重的裂痕,双方在边境集结重兵,兵戎相见已不遥远。那么,尼克松总统为何想要结束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他的对华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事情要从1967年说起。 1967年,有意参加1968年总统大选的尼克松花了三个月时间访问世界各国,思考他日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回到美国后的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Asia After Vietnam",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在这篇文章中,尼克松详细分析了美国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当然,这也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共识。那时的中国真的是又穷又横,全世界到处输出革命,周边国家被中国支持的本地共产党搞得焦头烂额。尼克松写这篇文章1967年,中国还正在越南战场上通过暗中支持北越,间接地对抗美国。 尼克松认为,不能姑息放任中国,任其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但他也反对向中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以消除威胁,这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同时,他也不同意把对华友好表现的太过急切,“承认北京政权,将之纳入联合国并开放贸易,这一切反而只会让中国领导人觉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 尼克松建议,应该现实地看待中国问题。从短期来看,要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美国要向中国施加压力,让中国认识到只有遵守国际社会的文明规则才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达到上述短期目标之后,最终还是要向中国开放,把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尼克松觉得,国际社会承受不起把中国隔绝起来的后果,因为这样只会加重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猜疑和敌意。如果近十亿人生活在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中,和平从何谈起? 显然,尼克松相信若中国不改变其行为,则世界安全无从保障。所以他建议,还是应当引导中国做出改变——停止向世界输入革命,把精力放到解决国内问题中去。当中国做出这些改变后,再慢慢把中国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这当然需要复杂的外交斡旋和高超的战略沟通技巧,尼克松担心,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向中国施压,敦促其改变行为,很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猜疑——尽管愿望是良好的。公平地说,尼克松提出的这种对华政策是比较务实的,国际社会显然无法忽视一个向世界不停地输出暴力革命的中国;它也是具有良好愿望的,中国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5) - Drysdale特遣队地狱火峡谷之战(中)

Image
11月29日13点,陆1师坦克营D连连长Clarke上尉率17辆M26潘兴坦克到达古土里。D连第2排的6辆M26此前已于27日前往下竭隅里,但陆5团坦克排的5辆M26此时配属给D连指挥。Clarke上尉向陆1团团长Puller上校报道,坦克兵去找古土里的军需官给坦克加油。军需官觉得此行到下竭隅里不过11英里路程,于是仅向每辆坦克提供了50加仑燃油。由此可见,虽然古土里美军知道通往下竭隅里的长津公路已被志愿军截断,但并不认为坦克和车队北上会遇到多大的麻烦。同时,Puller上校似乎也犯了个错误,他没把坦克部队交给Drysale中校统一指挥,两个坦克连似乎只是顺路向Drysdale特遣队(TF Drysdale)提供火力支援。 坦克B连尚在赶往古土里的路上,但Drysdale特遣队此时已等待了两个多小时,不能再浪费更多时间了。Drysdale中校希望把每两辆坦克一组,均匀分散在车队中提供保护。但D连连长Clarke反对,认为应该把坦克集中起来放在车队前方,这样突击能力更强大。由于坦克部队并未交他指挥,Drysdale没办法只能按Clarke的方案把17辆坦克放在队伍最前方。后来鉴于此战的重大损失,英军对Clarke上尉颇有微词,几十年之后41突击队的老兵接受采访时仍对此愤愤不平。Drysdale中校以英国人特有的含蓄,评价Clarke上尉是一位"opinionated young man"。其实对于任何一位指挥官来说,都不希望自己的部队被分散使用。但Clarke上尉此次决定确实极富争议,极大地影响了TF Drysdale的命运。 13点50分,TF Drysdale的车队从古土里出发。车队最前方是D连17辆坦克,紧接着是陆1团3营G连和英41突击队,陆军31团B连紧随其后,最后是陆1师师部营等直属部队的车。车队出了古土里之后,很快就受到志愿军轻武器的攻击。车队前方的坦克若是发现志愿军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等重火力,或发现志愿军聚集,就会停下来开炮或以车载机枪扫射。但坦克每次停下来还击,都会导致整个车队停滞不前,无疑成了志愿军的靶子。此时车上士兵只能跳下车来,趴到路边的沟里还击。整个下午就这样走走停停,由于车队长达一公里,距坦克远的部队根本不知道为何车队总是频繁停车。但应该指出的是,天黑之前陆1师航空兵的F4U海盗战机一直在空中提供火力掩护,极大压制了山上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4) - Drysdale特遣队地狱火峡谷之战(上)

Image
志愿军九兵团11月27日晚在朝鲜东线长津湖地区发起第二次战役,向陆1师全线出击。不过一天两夜的猛烈进攻全踢在了铁板上,长津湖西岸进攻柳潭里的志愿军79师一天一夜之后即失去战力,无力再攻,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长津湖东岸进攻新兴里地区的80师连续两夜进攻之后,伤亡达三分之二,同样无力再攻,原地等待援兵81师主力的到来。长津湖南岸进攻下竭隅里的志愿军58师,28日一夜的进攻之后几乎就报销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也是该部在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胜利要等到战役发起两天后的11月29日,这一天60师在下竭隅里以南的公路上伏击了一支千余人美军部队(Drysdale特遣队),打了一个干脆利落的胜仗,斩获颇丰。有趣的是,60师的这场胜利竟然是团长违抗师部命令的结果。 先来说一下11月29日的战场态势,志愿军未能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在柳潭里和新兴里同美军陷入对峙状态,九兵团当天正重新调整战场部署。志愿军58师28日夜对下竭隅里的进攻未能奏效,但夺取了制高点,给下竭隅里美军很大压力。更为关键的是,虽然整个下竭隅里美军人数有近四千人,但成建制的步兵连队仅有一个步兵营(还差一个步兵连)。下竭隅里是陆1师师部所在地,有一个在建的、可借大型运输机起降的野战机场,是美军在长津湖地区最关键的补给基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守美军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陆1师师长Smith少将在28日即命令驻守古土里的陆1团团长Puller上校组织部队,准备北援下竭隅里。问题是,Puller上校在古土里也仅有一个营的兵力,抽不出人来支援。 幸好,28日这一天有更多的美军部队陆续北上,由于60师切断了古土里以北的公路,这些部队滞留在古土里。于是Puller上校以28日晚到达的三支步兵连队——陆1团3营G连、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和陆军31团B连——组建了一支特遣队,由41突击队的Drysdale中校指挥,准备于29日北援下竭隅里。这支特遣队被战史学家称为Drysdale特遣队(Task Force Drysdale),29日午后,又有陆续到达古土里的陆1师坦克营的B连和D连大部加入。关于Drysdale特遣队的兵力,最广为引用的数字来自陆1师战史,如下图: 正如陆1师战史指出的那样,由于战时的紧张局势,不可能弄清该特遣队人员组成的精确数字,922人是基于当时资料,尽最大可能做出的估计。应该说,它基本

详解Drysdale特遣队兵力和伤亡

Image
前几天,在“ 九兵团重创Drysdale特遣队的一些细节 ”一文中曾提到了Task Force Drysdale的兵力组成,在 续文 中也谈了该特遣队在地狱火峡谷被伏击后的伤亡。这两天又陆续翻阅了一些参战人员的回忆文章,了解到更多细节,感觉有必要再深入分析一下TF Drysdale的兵力和伤亡情况。 前文我们提到,有关TF Drysdale兵力最广为引用的数字来自陆1师战史【1】,如下图所示。陆1师战史其实明确指出,TF Drysdale的人员详细数字已不可考,只能给出大致的估计。应该承认,这大体上是一个准确的估计。我们在这里再次讨论并不是试图纠正这个错误数字,而是出于好奇,想尽力还原一些历史的细节。 按表中的顺序,首先来看一下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独立突击队。陆1师战史指出41突击队有235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没问题的。另一本介绍韩战中联军陆战队的书给出了更多的细节,41突击队11月20日时刚到达咸兴时有235人,其中军官14人,士兵221人【2】(陆1师SAR G-3部分和第10军人员报告都给出了同样的数字)。但是11月28日41突击队乘车北上,准备加入长津湖畔柳潭里的陆7团时,在咸兴留下了一个18人的后方分队【3】,也就是说有217人于11月28日晚到达了古土里,并被编入了TF Drysdale。这里说一下,关于41突击队最值得一看的书应该是其成员撰写的回忆录,特别是Peter Thomas写的那本和Green Berets,可惜两本书都不大好找(英国和澳洲有)。 接下来是陆1团3营G连,这个205人的数字应该问题不大。但应当指出的是,Sitter上尉率领的G连被编入TF Drysdale时,它不仅仅是一个步兵连,而是一个加强连——陆1团3营武器连一部配给了G连【1】。陆1师的营级武器连包含三个重机枪排和一个81 mm迫击炮排,一个重机枪排6挺重机枪通常配给营里的一个步兵连,而81 mm迫击炮排由营部掌握。11月28日晚,陆1团3营当时除了G连这个加强连在古土里外,都在下竭隅里。其H连和I连当晚是防守下竭隅里的主力,肯定各配了一个重机枪排,陆1师战史透露81 mm迫击炮排当晚也支援两个步兵连。另外,武器连在东山脚下通往古土里的公路上设置了一个路障,而在第十军的一个通讯排加入之前,仅有十余人兵力。那么可以推测,似乎武器连一个重机枪排(当在50人左右)按惯例加强给

韩战陆1师步兵营建制兵力

朝鲜战争时,按照当时的K Series编制表,陆1师步兵营建制表上共有1040名士兵和41名军官,另有海军军官2人和卫生兵40人。但步兵营辖属的步兵连、武器连和营部连的人数细节一直不太清楚,从来没有见过详细的建制表。Eric Hammel在“Chosin”一书中简单介绍了当时陆1师的组成,其中提到了步兵营的情况。另外,海军陆战队在二战末期的F Series建制表是公开发行的,参照该系列建制表中crewed weapon的情况,大约可以推测一下步兵营的构成。 ========================================================================== Marine的一个步兵连由三个步兵排、一个轻机枪排、一个60 mm mortar section和连部组成。 一个步兵排包含三个步兵班和排部,一个步兵班包含三个火力小组和班长,一个火力小组有4个人。所以,一个班有13人;一个排三个班39人,加上排部的排长, platoon sergeant, guide, radioman, messenger, corpsman等6-7个人,一个排共有约3*13+6=45人左右。 一个轻机枪排包含三个section和排部,每个section有两个机枪班和section leader共17人(每班1挺轻机枪,共8人)。一个排三个section 51人,加上排部5人,一个排共有3*17+5=56人左右。 步兵连的60 mm mortar section有三个班和section headquarter,每个班6个人一门迫击炮,section headquarter有mortar officer和sergeant两人。所以一人60 mm mortar section有3*6+2=20人左右。 步兵连连部有连长和副连长两名军官及其它人员(人数不定),按二战后期F series table of organization Marine Division,一个Marine的步兵连共有247名士兵和7名军官(连长、副连长和5名排长)。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建制兵力。从各种公开战史书籍和参战士兵回忆录来看,韩战时陆1师步兵连人数一般在200人靠上。 ==================================================

九兵团重创Drysdale特遣队的一些细节(续)

Image
关于志愿军九兵团重创Task Force Drysdale的参战部队,这两天又陆续查阅了一些公开的中文资料,特别是60师部分参战人员的回忆文章,现在能基本勾勒出当时志愿军参战部队的大致情况。 综合20军的战后总结、20军军史和时任60师政治部主任徐放的回忆文章,60师11月27日夜陆续进入古土水附近阵地和28日夜的调动情况大致如下。 11月28日凌晨,178团和179团的两个营(应该 1营和2营,20军总结有179团3营当时归59师指挥的记载)进入古土水以北的乾磁开地区,占领了小民泰里和化被里附近高地。其中,178团2营占领了古土水东北、小民泰里所在山谷南北两侧之1277高地和1356高地(包括从1356高地向西延伸至公路、小民泰里西北的无名高地)。178团3营在2营北边,占领了化被里北侧大山之1236高地和1612高地。沿长津江再往北,179团2营占领了公路东侧的1182高地,179团1营占领了公路和长津江西侧东洞一线的1478高地。 180团没有参与阻击Task Force Drysdale北上的战斗,应该是60师的预备队,不过还是介绍一下该团当时的部署。180团各部28日凌晨到达古土水以西一线的下马垡里、大小安洞和1328高地,其中本应占领1328高地的3营行动不利,未按时到达目的地。于是180团命2营占领1328及其以南几个小高地,将3营派往古土水西南的高龙、在院里一线和1250高地,阻击从南边过来的美军。那么,当时占领小马垡里和大小安洞一线的肯定是180团1营。 11月28日白天,古土水的陆1团派D连北上,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准备打通长津公路。D连同位于小民泰里阵地的178团2营激战竟日,未能突破,下午退回古土水。28日夜,60师加强了路东的阻击力量,再调路西179团1营至公路东侧。团长张季伦率1营1连、2连和机炮连接手179团2营的1182高地,留下1营3连驻守公路西侧东洞一线的1478高地。同时179团2营南移,接防178团3营的1236高地。178团3营应该也往南调动,不过没有该营位置的明确记载,应该在化被里附近。 从1182高地沿长津公路再往北就是富盛里,这里是58师172团的团部驻地,从这里沿公路往北直到下竭隅里东山,公路东侧都是172团防区。当然,172团应该不会将部队全放在路东的大山上挨冻。从富盛里往北的公路西侧,至少有1276高地和岛内里

九兵团重创Drysdale特遣队的一些细节

Image
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场于11月27日晚向美军发起进攻,但它的第一个胜利却要等到11月29日。这一天古土里美军派出Drysdale特遣队,北上增援下竭隅里,沿途被志愿军178团、179团和174团阻击,伤亡惨重。Drysdale特遣队的重大伤亡,很大原因在于它并非一支成建制部队,而是由不同单位临时组建起来的混编部队。关于它的组成,一般都引用陆1师官方战史的数字: 应该指出,这个922人的数字是1950年代的一个估计,基本上比较接近实际数字,但也是有偏差的。比如,上述表格并未包含第377卡车连之一个卡车排的兵力,该排由Lt. Catania率领,共有30人。韩战后美军编撰了战斗支援部队在战争中的故事,正好收录了由Lt. Catania所写的有关卡车排的一篇文章。另外,表中所列的31团B连似乎也是有点问题的。韩战初期美军一个步兵连约200人左右,表中所列B连的190人应该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不少资料显示,31团B连在赶往长津湖战场时并不单只是一个步兵连,它还被加强了31团D连(武器连)的部分兵力。 前面提到,Lt. Catania的汽车排负责运送31团B连,而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到该连是一个加强连,并给出了325人的精确数字。不过,加强了一百来人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毕竟1950年时的陆军武器连编制人数也不过160余人而已。我仔细翻阅了31团的原始资料,试图寻找B连的准确数字。B连兵力没能找到,不过找到了该连被派往长津湖战场时的兵力配置。该连当时配属31团2营(第31战斗群一部)指挥,替代被调往第10军军部执行警卫任务的E连,并被加强了31团1营D连(武器连)的一个重机枪section、一个75mm无后坐力炮section和一个81mm迫击炮section,如下图所示: 一个重机枪section、75mm无后坐力炮section和81mm迫击炮section的人数应在20人左右,加强给31团B连三个section的人数约60人,显然,这60人是未被纳入陆1师战史那个表格给出的B连人数。当然,100余人的估计误差实在算不上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仅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讨论一下。 Drysdale特遣队遭受的伤亡主要是在Drysdale中校所说的地狱火峡谷(Hellfire Valley),也就是长津江在1182高地西南拐了个弯之后进入的那个峡谷。车队被从中间截开的那个地方,按陆1师战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