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下竭隅里之战的一些细节
11月30日上午8点,负责下竭隅里防御的指挥官陆1团3营营长Ridge中校命令G连连长Sitter上尉率部夺取东山,陆1师工兵A连在下竭隅里的两个排(1排、3排,2排在柳潭里)归G连指挥。Sitter原计划G连3排和工兵A连两个排当预备队,G连主力沿东山棱线两侧向上进攻。开始行动之后,Sitter率G连主力替换下Myers少校。由于山坡积雪久踏成冰,且志愿军居高临下的射击,G连沿山脊两侧的进攻十分缓慢,于是Sitter命预备队3个排沿东山西坡向上进攻志愿军右翼。但是一整天的进攻战果有限,志愿军凭险踞守,不给美军机会。下午16点,Sitter请求撤入Myers少校原先构筑的防线位置,获准。同时,左翼的G连3排和工兵A连两个排退到山脚,以便陆1师航空兵轰炸东山。
志愿军一方,30日白天在东山防守的志愿军应为172团和174团一部。172团在29日凌晨夺取东山后,即在山顶构筑阵地。174团2营28日晚奉58师命令,应绕道东山东侧的三德峙,直取下竭隅里北侧的水曲里,切断下竭隅里以北公路。58师指定174团副参谋长蔡瑛率2营担负此任务,但蔡副参谋长“接受任务后,不去很好掌握方向,走错了路在半途自行休息”。这个174团2营即使走错路,29白天以后也应该在长津江以东。而据20军参谋长30日凌晨5点给军长张翼翔的报告,下竭隅里以东阵地交174团的一个营,因此174团3营在30日白天很可能已经移防东山(姚根连的3营,“血战长津湖”一书有这个故事)。174团在30日晚上组织了6个连从东山往下进攻下竭隅里,应该就是2营和3营的6个连。
据20军军史,九兵团于30日白天直接电令58师,“务必于30日夜进攻下竭隅里”。58师当然不敢怠慢,全师共组织了14个连(军史说是12个连,但20军总结里显示应为14个连),投入30日夜的进攻。在长津江以东,174团6个连和172团4个连从下竭隅里东北、正东和东南发起攻击。在长津江以西,173团两个连和174团另两个连(很可能包含了张承阁的特务连)从西北和西南进攻。
下竭隅里以东的东山上,陆1师的防线从南至北依次为:工兵B连1排、G连2排、G连1排、G连3排、工兵A连3排,再往北工兵A连1排在山脚,与陆1师勤务营和陆7团反坦克连衔接。30日傍晚,位于长津湖东后浦的31团后方指挥部连率31团坦克连奉命撤回下竭隅里,16辆坦克随即被布置在东山脚下的开阔地带,具体位置在长津江以东,长津桥以北,覆盖了约1000码的防线。美陆军7师31团这16辆坦克对美军30日夜守住下竭隅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0日夜约23点35分,志愿军从东山沿西坡往下进攻,左翼的陆1师工兵A连3排很快就被志愿军赶下山,退到山脚后与1排防线相连,在陆1师其它非战斗人员的帮助下,与志愿军对峙。G连的防线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志愿军的迫击炮火力给G连防线正中的1排造成了很大的伤亡。随着志愿军的持续攻击,G连左翼的3排被迫后退至山脚。于是陆1师在东山防线在工兵A连和G连之间出现了缺口,志愿军由此涌入纵深,但与31团的16辆坦克很快就迎头相撞。据20军的战后总结,志愿军用完了所有的火箭筒、炸药等反坦克武器,但依然无法突破坦克防线,只能在凌晨时分撤出战斗。
陆1师东山防线右翼的G连1排、2排和工兵B连1排顶住了志愿军的进攻。凌晨1点,陆1团3营情报官Carey少尉带领3营营部人员支援东山(他的情报分析对防守下竭隅里至关重要),帮助G连1排守住阵地,而Carey少尉调任营情报官之前正是这个排的排长。随着形势越来越危急,41突击队也被Ridge中校派过来增援。30日白天Drysdale就领着突击队军官们爬上东山,熟悉地形,为晚上的战斗做准备。防线最右翼的工兵B连1排整夜都在战斗,不过这里不是志愿军的主攻方向。陆1团3营武器连设置在东山脚下公路上的路障也和志愿军交火,不过成功击退对手。
这一晚东山的战斗非常激烈,志愿军一枚迫击炮击中了陆1师给养堆放处的汽油桶,熊熊火光照亮了整个东山战场。陆1师师长Smith少将倚在师指挥部的门上,默默地注视着战场,而师指挥部距东山不过一公里左右。
30日夜志愿军在长津江以西部署了173团两个连和174团两个连,火力侦查后于23点30分向I连防线发起进攻。志愿军选择的攻击地点简直不能更差了,因为这里正好是陆1师防线上防御工事构筑最为完备的一段。28日夜第一次进攻,173团就在这里吃了大亏。不知何故,30日夜的第二次进攻却依然选择了这里。
关于I连防线上的战斗,陆1师和志愿军的资料记载有较大的不同。
陆1师记载,I连阵地前约500-750具尸体,抓到了176团的俘虏。此说无法在志愿军资料得到证实。20军总结中廖政国批评58师,称该师独立承担进攻下竭隅里任务——言外之意,打了败仗怪不到别人头上。陆1师176团参战之说应源自俘虏错报番号。176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主要是支援175团阻击柳潭里美军撤退,另有一部布置在雪寒岭、西中里、闲上里一线,防美军向西和西南移动。
基本可以断定,陆1师夸大了I连阵前的战斗。当时的173团仅能组两个连,174团也仅在长津江西投入了两个连,参战兵力最多四五百人。
30日夜的战斗中,H连并未遭遇志愿军进攻,但被志愿军76山炮和迫击炮搞得很头疼。H连连部被一枚76山炮击中,陆1团3营的81迫击炮阵地受到炮击,伤亡不小。紧邻H连防线的炮兵D连立即投入战斗,对决志愿军炮兵。当时他们测定志愿军的76山炮阵地位于下竭隅里东南,独秀峰方向,但位于山沟深处,其105榴弹炮浪费了很多弹药也无法命中。
志愿军炮兵越战越勇,高爆弹和白磷弹轮着来,都砸向H连连部和81迫击炮阵地,搞得美军灰头土脸。最后还是81迫击炮的指挥官下决心率部抵近射击,三轮齐射才算最终搞定了志愿军的炮兵(也许消灭了,也许志愿军炮兵转移阵地了,反正此后再未开炮)。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