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9) - 陆1师柳潭里突围(准备 - 11月30日)

 11月29日夜,第十军军长Almond少将传口令到下竭隅里陆1师师部(正式命令要到次日上午),让Smith做好准备,把柳潭里陆1师主力撤到下竭隅里集结。Almond的这个口头命令来得有点迟,因为麦帅28日夜在东京召集的会议午夜后不久就结束了,第八集团军的Walker中将29日一早就飞回朝鲜,但Almond却磨蹭到下午才往回飞,飞机上给第十军参谋长布置的任务,回到军部已是傍晚,作战处参谋拟定好第十军重新部署的计划后已近午夜。对于陆1师来说,军部的口令并未让他们手忙脚乱,因为Smith师长当天下午已电令柳潭里美军做好撤退准备。

柳潭里集结了陆1师的主力,陆5团、陆7团和陆11团(炮兵团)大部都部署在这里。正常情况下,陆1师肯定会派助理师长(ADC)到柳潭里统一指挥作战,但战前不久助理师长却刚离开朝鲜赶回美国看望病危的父亲(Smith少将1951年4月离开朝鲜时,ADC未能接任师长一职,想来跟缺席长津湖战役有关)。这样一来,柳潭里陆1师主力在27日夜受到志愿军攻击时并没有统一的指挥。

从指挥链来说,陆5团战斗群和陆7团战斗群是平级关系,各自受师部指挥,陆11团4营(155榴弹炮营)此时也归师部直接控制。幸运的是,陆5团团长Murray中校和陆7团团长Litzenberg上校在28日一早就开始共同行动,年纪较轻的Murray中校把他的指挥部搬到了Litz上校那里,两个指挥部合二为一,两名团长密切合作,并征求陆11团4营营长的意见,共同指挥作战。Smith师长曾考虑由年长的Litz上校负责指挥,但看到这种指挥模式运行良好,出于促进合作的目的,也并未再指派新的最高指挥官。



11月30日清晨,柳潭里美军开始重新部署,为次日突围做准备。陆5团1营负责防守从1167高地到1240高地的防线,与陆5团3营在1282高地的阵地连结。西南山上的陆5团2营从1426高地一线往东收缩约一英里,沿1294高地重新建立防线,向北延伸到1282高地与陆5团3营衔接,向南俯瞰旧邑里江山谷。陆5团2营的防线调整让同在西南山上的陆7团3营得以南移,部署到了柳潭里以南约4000码、柳潭公路西侧的山上,该营将在12月1日首先行动,清除公路两侧高地的志愿军阵地。

陆7团1营仍然留在南山上的1276高地,控制通向西南方的旧邑里江山谷,该部将于12月1日实施越野机动,离开公路、穿越大山直取德洞山口,同陆7团F连汇合。除了防线上的步兵连队,其余部队向南转移,在柳潭里以南重新集结。让美军感到幸运的是,志愿军并没有利用他们调整部署的有利时机发起攻击。他们不知道的是,志愿军79师此时已无力发起大规模攻击,根本不愿意暴露在航空兵的火力之下。在调整防线的同时,柳潭里美军在30日加紧接收空投给养,储备撤退需要的物资,清点无法带走的装备以全部销毁。


柳潭里美军的撤退计划大概是这样的:陆7团3营首先占领柳潭公路两侧的1542高地和1419高地;之后陆5团3营越过陆7团3营充当前锋,占领公路两侧高地,保护公路上的车队;柳潭里唯一的一辆坦克D23充当车队的前锋,工兵A连的一个排紧随其后,随时准备清除路障;陆7团1营将于晚上从1419高地出发,越野机动直取德洞山口,与F连汇合;如果一切顺利,陆5团3营和陆7团1营将在德洞山口会师。

陆11团4营奉命打完所以155榴弹,编了9个暂编步兵排,两个支援陆7团,三个支援陆5团,剩下的保护车队。陆11团3营随车队前进,到达德洞山口下的新兴里后建立阵地,提供炮火支援。陆11团1营留在原地,在陆11团3营到达新兴里之前提供炮火支援。为了掩护撤退,陆1师航空兵除支援长津湖东岸的陆军Faith特遣队外,全部用于掩护柳潭里美军。另外,海军77战斗群的舰载机也被调过来提供火力支援,其原任务由空军第五航空队接替。

所有人员,除了无法行走的重伤员外,全部在车队两侧步行,一来保护车队,二来步行也可避免冻伤。鉴于撤退途中将产生新的伤员和收治德洞山口上陆7团F连伤员,美军决定就地掩埋85名阵亡人员,并标记了墓地所在位置。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美军取回了这些阵亡人员遗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志愿军尸横遍野照片背后的故事

震惊!志愿军枪杀军官后集体投降

加入朝鲜人民军的解放军朝鲜族官兵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