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死鹰岭疑云
志愿军5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负责截断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美军之间的联系,各部于11月27夜至28日凌晨攻占公路两侧要点,北边要阻止柳潭里陆1师主力南撤,南边要阻止下竭隅里美军增援。柳潭里和下竭隅里被门岩山-德洞山山脉分开,柳潭公路在德洞山最高峰1653高地以南约一公里处翻越山岭,美军称此处为德洞山山口(Toktong Pass),当地百姓称之为死鹰岭,据说因为高海拔和极度严寒,老鹰飞跃山岭时都会冻死,故得此名。
志愿军59师当夜派175团占领死鹰岭以西公路沿线各高地,177团2营占领死鹰岭以东西兴里附近阵地,177团1营占领公路以南死鹰岭1519高地,177团3营占领德洞山1563高地,但对死鹰岭上公路北侧陆7团F连阵地的攻击失利。176团当晚从长津湖以东归建,是59师的预备队,部署在旧邑里江峡谷中59师师指黑水洞附近,占领了西中里、闲上里等阵地,当晚没有参与进攻。
在志愿军军战史以及公开书籍中,177团1营、3营在死鹰岭上的战斗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和177团2营在西兴里阵地的战斗混淆在一起,这两个地方都被称为死鹰岭。59师之所以这么做,应该还是因为碍于颜面,毕竟该团两个营(或许还有176团部队参与)始终未能拿下陆1师一个连多少有些难堪。事实其实很简单,美军在死鹰岭上只有一个F连,该连顶住177团1营、3营的进攻,坚守阵地五天五夜,是陆1师成功撤出柳潭里的关键。177团2营在西兴里阵地同下竭隅里出发的美军交手几次,战斗算不上激烈(但冻饿之下被陆1师航空兵和火炮重创),和死鹰岭上的F连从未接触。
中文世界最早在公开出版物中对志愿军59师死鹰岭战斗提出质疑的可能是著名军事作家光亭,他2004年在“突击”杂志第1期和第3期发表的“冰雪长津湖”一文中,引用公开出版的陆1师战史,指出死鹰岭地区仅有美军两个连驻守这一事实,质疑了志愿军方面对死鹰岭战斗的描述。他对死鹰岭位置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1519高地为何出现在志愿军资料里的推断是不正确的,这也是大战兄昨天有疑惑的地方。很明显,这个小偏差应该源于光亭当初没有看到志愿军使用的作战地图。
其实看一下地图,很多疑惑立即就消散了。相比陆1师当年使用的地图,志愿军当时的作战地图有点过时,它是基于日本人绘制于1920年代的地形图转绘而成,上边甚至没有标明长津湖。具体到死鹰岭地区问题倒不算大,和美军地图的差别在于柳潭公路翻越死鹰岭的位置稍有差异,以及标高的微小区别。志愿军作战地图上,死鹰领上有一个标高1519的高地,公路在此翻越山岭,它是177团1营的指定阵地。美军作战地图上没有标出这个1519高地,但可以看出有一条山间小路从此处翻越山岭,这条小路正是志愿军作战地图上的柳潭公路。
因此,志愿军军战史中描述的1519高地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59师声称177团1营11月27日夜在1519高地和美军激战后才占领该处,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同美军激战,数次击退美军反击云云。但1519高地并无美军驻守,27日晚1营投入战斗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该部继续向北,同3营合击F连阵地。而F连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踞守阵地,根本没有向Fox Hill以外的地方发起发起反击。177团1营和3营在死鹰岭上的战斗,只可能发生在F连之间。
志愿军战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声称2营在西兴里阵地曾遭到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美军的夹击。死鹰岭上的F连坚守阵地,根本不可能向东攻击志愿军西兴里阵地。陆1师资料显示,下竭隅里方向的确有美军三次尝试打通柳潭公路,同西兴里阵地上的志愿军177团2营交火。
第一次是11月28日上午,滞留在下竭隅里的陆7团2营营部连、武器连(-)在三辆坦克支援下,奉陆7团团长Litzenberg之命,前往德洞山口同F连汇合,由于无法突破西兴里志愿军的阻击,下午返回。11月29日上午,Litzenberg上校再次命陆7团2营营部连、武器连(-)以及陆7团反坦克连(-)打通柳潭公路,同F连汇合,坦克D连的三辆坦克依然前往支援,但下午再一次无功而返。12月3日下午,得知从柳潭里撤出的陆1师主力先头部队已经翻越德洞山口,正向下竭隅里前进,英国皇家皇军陆战队41突击队在陆军31团坦克连支援下,奉命前往接应,路上同西兴里的志愿军有零星交火,天黑时返回。
同59师其它部队相比,特别是在柳潭里以南阻击陆1师主力的175团相比,西兴里阵地上的177团2营同美军的战斗不算激烈,但伤亡却一点也不小。不过,该部的确完成了阻击下竭隅里美军的任务,这大概是为何2营副营长周文江战后被树为典型的原因。
您好。光亭在「突擊」上那篇長津湖裡的美方資料和相關文字基本上是我寫的。當時我們的確沒有看到志願軍作戰地圖(當年條件也不允許),只能根據大概位置推斷,我畫地圖時也只能推測死鷹嶺是橫跨公路的嶺脊。幾年後在柏克萊加大圖書館找到日本五萬分之一地圖,才看到死鷹嶺和1519高地的標示。
ReplyDelete至於公路位置的差距,其實很好理解。日本地圖上的泥土小路是給人畜用的,過山口時直上直下,落差甚大,在後來開闢公路時自然不能使用。所以公路彎繞度較大,但坡度較緩。相信您也看過美方對 F 連與公路相對位置的描述,從山坡下來就是公路。
谢谢补充。您当年的文章拨开了围绕着长津湖战役的种种迷雾,燃起了无数人对此战的思考和兴趣。希望以后多多指教,常来交流。
Delete你好,翻墙过来的,早年间看过光亭的冰雪长津湖,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
Delete读日本写的韩战长津湖部分,F连27日夜战后,阵地尸体450+,F连此夜付出20死/45伤代价,尤其北面的3排损失尤重,但保住了环形防御圈。28日夜,同样是3排阵地被突破:连美国人都诧异,这40-50名突破成功的士兵,莫名奇妙的聚集和大声喊叫,并不去巩固或者扩大战果,结果被调转的机枪歼灭。美军此夜清单,5亡/29伤,共军单单死亡200+。结合博主考据,推测应该是3营,可以合理推定,3营此夜后,基本丧失战斗力。29日夜/3日凌晨,共军劝降美军,由于白天得到空投,美军用照明弹和机枪迅速回复了共军;变换了方向,共军2个连从南面进攻,被完全击退,而且感觉攻击意志和强度远不如前两次。难道劝降的是1营?
ReplyDelete1营的可能比较大,因为该营在南侧。当然,也有可能是176团的增援部队,这些细节不太容易考证了。177团有个军官张永曾经写过回忆文章,提供了一些细节。具体的记不清楚了,只记得3营非常惨,营级军官死了好多。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