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九兵团重创Drysdale特遣队的一些细节

Image
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场于11月27日晚向美军发起进攻,但它的第一个胜利却要等到11月29日。这一天古土里美军派出Drysdale特遣队,北上增援下竭隅里,沿途被志愿军178团、179团和174团阻击,伤亡惨重。Drysdale特遣队的重大伤亡,很大原因在于它并非一支成建制部队,而是由不同单位临时组建起来的混编部队。关于它的组成,一般都引用陆1师官方战史的数字: 应该指出,这个922人的数字是1950年代的一个估计,基本上比较接近实际数字,但也是有偏差的。比如,上述表格并未包含第377卡车连之一个卡车排的兵力,该排由Lt. Catania率领,共有30人。韩战后美军编撰了战斗支援部队在战争中的故事,正好收录了由Lt. Catania所写的有关卡车排的一篇文章。另外,表中所列的31团B连似乎也是有点问题的。韩战初期美军一个步兵连约200人左右,表中所列B连的190人应该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不少资料显示,31团B连在赶往长津湖战场时并不单只是一个步兵连,它还被加强了31团D连(武器连)的部分兵力。 前面提到,Lt. Catania的汽车排负责运送31团B连,而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到该连是一个加强连,并给出了325人的精确数字。不过,加强了一百来人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毕竟1950年时的陆军武器连编制人数也不过160余人而已。我仔细翻阅了31团的原始资料,试图寻找B连的准确数字。B连兵力没能找到,不过找到了该连被派往长津湖战场时的兵力配置。该连当时配属31团2营(第31战斗群一部)指挥,替代被调往第10军军部执行警卫任务的E连,并被加强了31团1营D连(武器连)的一个重机枪section、一个75mm无后坐力炮section和一个81mm迫击炮section,如下图所示: 一个重机枪section、75mm无后坐力炮section和81mm迫击炮section的人数应在20人左右,加强给31团B连三个section的人数约60人,显然,这60人是未被纳入陆1师战史那个表格给出的B连人数。当然,100余人的估计误差实在算不上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仅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讨论一下。 Drysdale特遣队遭受的伤亡主要是在Drysdale中校所说的地狱火峡谷(Hellfire Valley),也就是长津江在1182高地西南拐了个弯之后进入的那个峡谷。车队被从中间截开的那个地方,按陆1师战史的...

战狼外交伊始——杨洁篪逸事一则

Image
多年以后,人们谈起中共的“战狼外交”时,总会想起2010年7月23日越南河内的那场会议。 说起现在中共咄咄逼人的战狼外交,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毅莹坚爽”。这几位才俊近年来屡屡口出狂言,让世人大跌眼镜,赫鲁晓夫恐怕都得自叹不如。很少有人把“战狼”的嚣张形象与外表温文尔雅的前中国外长杨洁篪联系在一起,不过以后载入史书的战狼外交之标志性事件,恐怕会是杨外长十年前一番慷慨激昂地发言。 2010年7月23日,东盟地区论坛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和日本也应邀出席。首先发言的是东道主越南外长范家谦,他在讲话中提到南海问题,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作为表示不满。第二个发言的是菲律宾外长,他同样提及南海问题,并表达了对中国在该问题上的不满。接下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十国外长相继发言,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要求发言,声称南海问题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东盟诸国对南海问题隐忍多年之后,第一次聚焦在一起,公开声讨中国。美国也公然介入南海问题,与之国家利益挂钩。在座的中国外长杨洁篪坐不住了,第三位外长发言刚结束,他就满脸通红、愤怒地起身离开会场。他到底是去外面平息自己的愤怒情绪,还是向中共高层请示该如何应对,没有人知道。但再次回到会场后,他长达几十分钟的发言,震惊了在座的所有外长。 在对南海问题的处理上,中共坚决反对展开多边对话,一直坚持双边对话原则。原因很简单,一对一的会谈中,南海周边这些小国很难对中国施加任何压力。那么东盟诸国这次为何步骤一致,公开就南海问题对中国发难?后来中共指责美国故意挑起事端,鼓动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把南海问题国际化。美国对此倒是没有任何遮掩,希拉里和当时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甚至在回忆录中详细回顾了此事的来龙去脉。但是,奥巴马政府2009年就任后的对华态度可以说相当温和,何以在一年之后画风突变、硬怼中国? Jeff Bader是奥巴马政府中的对华温和派,在奥马巴当选后,出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管,是奥巴马的亚洲政策顾问。早在大选阶段,Bader就加入奥巴马团队,他建议奥巴马在大选时避免在对华问题上重蹈里根和克林顿的覆辙——竞选时对华强硬,当选后却不得不食言。里根在竞选时声称当选后会恢复与台湾的外交关系,而克林顿则承诺他会将中国的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挂钩,但入主白宫后两位总统宥于现实纷纷食言。Bader...

李小冰的"Attack at Chosin"真让人失望

Image
李小冰教授最近出版了关于长津湖战役的一本书——"Attack at Chosin",看简介,说是从志愿军的角度详细描写了长津湖之战的经过,参考了二十军和二十七军档案馆的很多资料,包括电报往来和作战命令等。如果真有这些原始资料,那么这本书就价值很大,于是赶紧买了下来。 但是粗读了几章后,真是让人丧气。战斗过程的描述竟然大量引用了何楚舞的“血战长津湖”和胡波的“亮剑长津湖”,充满了细节上的错误——因为所引的中文书里的描写都是错的。所谓引用20军和27军的原始资料,根本就没有几处。尤其不能忍受的是,作者如果读过陆战队的战史,就会意识到自己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充满了错误。但很明显,作者没有做过这种研究,仅仅是引用错误百出的中文公开书籍。 李教授倒是采访了几名参战老兵,但和何楚舞的采访人数相比,差的太多了。从这本书看来,作者对中文史料的掌握甚至远不如民间韩战爱好者,真是有些失望。

习总股灾逸事:我不想上封面

Image
2015年股灾时,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就此事有一个封面文章:习高举双手,试图托起一路狂泄的股指曲线。习看到自己上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相当不爽。 在一次内部会议中,习对下属官员们说:“我不想上那个杂志封面,但多亏诸位,我还是上了封面。” 当时在座的证监会主席肖钢闻听此言,顿时脸色煞白。几个月后,肖钢被免职,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3) - 下竭隅里之战(下)

Image
至11月29日凌晨,58师172团成功夺取了东山,把主峰以北陆1师勤务营的一个前哨赶下山去,把主峰以南的美军部队(第10军劳务排和工兵营D连)赶到山脊南端。陆1师命东山脚下的炮H连用火炮封锁东山防线上的缺口,而工兵D连在山脊南端形成一个小防御圈,死战不退,与志愿军对峙。172团在东山的进攻部队伤亡严重,此时已是强弩之末,无力继续进攻。东山上志愿军级别最高的指挥员172团3营副营长吴国祥接到58师副政委朱启祥的命令,停止进攻,就地构筑工事,防备美军天亮以后反攻。 但美军负责防守下竭隅里的指挥官陆1团3营营长Ridge中校对此并不知情,从他得到的报告来看,东山防线岌岌可危,必须立即增援东山,阻止志愿军向下竭隅里发展。凌晨05:30分,Ridge命副营长Myers少校组织反攻。此时的下竭隅里已无成建制的步兵连队,Myers少校召集起一支约300人左右的队伍,包括卡车司机、文员、打字员、工兵和脱离东山阵地的陆军工兵及编入美军的韩籍士兵,他们之间大部分人互不熟识。这支队伍中由陆1师工兵营Jochums中尉率领的一个工兵排,建制较完整,是Myers少校最为倚重的力量。 几乎所有的相关中文文章都声称东山最高峰为1071.1高地,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志愿军的地形图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地形图基础上重汇的,这套地形图显示,东山附近确有一个1071.1的标识,但稍加留意就可发现,东山制高点明显在1240等高线内。从地图上看,东山高出下竭隅里约160米,但坡度很陡,特别是向西南延伸的山脊与公路交汇处非常陡峭,冬季积雪覆盖,不易攀爬。东山西北侧坡度稍缓,但位于志愿军阵地正面。Myers很聪明,决定避开志愿军正面,选择从西南侧沿陡峭山脊向上,进攻志愿军侧翼。Myers率部在晨雾掩护下,耗时约45分钟到达位于半山腰的进攻出发点。由于晨雾仍在,航空兵尚未到达,Myers没有贸然发起进攻。 上午09:30分,晨雾散去,陆1师航空兵飞抵下竭隅里。在空中火力掩护下,Myers率部展开进攻,但陡峭地形和志愿军的枪林弹雨让仰攻的美军进展非常缓慢。陆1师航空兵的支援非常有效,凝固汽油弹、火箭弹和机载大口径机枪给志愿军带来很大伤亡。海盗战机的俯冲攻击,即使是佯攻,也时常会导致一些志愿军脱离阵地向后跑,成为明显的射击目标。但即使这样,也只有少数美军能抓住机会,可以短时间内在陡峭覆盖积雪的山坡上站稳射击。Myers组织起...

多余的谎言——长津湖战场的"坦克防御圈"?

Image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时,东线的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场打得相当艰苦。首先是自然条件恶劣。战斗从11月底持续至12月中,正值朝鲜半岛的隆冬季节。而战场地处半岛东北部盖马高原的群山之中,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是交战时的常态。其次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力严重不足,缺衣少食,冻饿交加,导致罕见的非战斗减员。同时战场上的伤员又无法及时后送,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再就是主要对手美海军陆战第一师乃美军头等主力,作战顽强,战力极高。 本来九兵团此战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异常恶劣的作战条件下,战士们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令人肃然起敬。但遗憾的是,中文网络上有关此战的文章经常以讹传讹,杜撰并不高明的谎言,唱起虚假的赞歌。比如很多文章都提到,长津湖战役时美军以大量坦克形成环形防御圈,火力强大,给九兵团带来极大挑战。但此说与事实严重不符,误导了很多读者。这不是说美军火力不强大,也不是说长津湖战场没有坦克,而是说一两百辆的“坦克防御圈”纯属子虚乌有。今天我们就专门聊聊这个所谓的“坦克防御圈”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介绍一下长津湖战役时参战美军坦克相关的建制和装备。二次战役时在整个东线和志愿军九兵团对峙的是美军第10军,辖步兵第3师、第7师和陆1师。韩战期间第10军的装甲力量编制表如上图所示(实际装备数与编制数有微小差别),其中在长津湖地区参与战斗的主要是陆1师和第7师31团坦克连的坦克。陆1师坦克营辖四个连,每连三个排,共装备有17辆M26潘兴坦克、3辆M4A3谢尔曼坦克和1辆M32坦克拖车(每个坦克排6辆坦克)。此外,陆1师每个陆战团所属之反坦克连辖一个坦克排,装备5辆M26潘兴坦克。第7师31团坦克连辖四个排,共22辆M4A3谢尔曼坦克和1辆M32坦克拖车。应该注意的是M32坦克拖车仅装备坦克机枪,用于后方维修,不用于进攻作战。 九兵团11月27日夜发起进攻后,主要把美军分割包围在长津湖周边的三个地方——东侧的新兴里、西侧的柳潭里和南端的下竭隅里。我们逐个来看这三个战场。东侧新兴里被围美军是第7师第31团级战斗群(RCT31      )大部,包括两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重迫击炮连。志愿军于11月27日晚进攻新兴里,至12月2日凌晨结束战斗。第31团坦克连22辆坦克位于新兴里以南的后浦,不在志愿军包围圈内,也未曾受到攻击。该坦克连曾于28日上午和29日上午试图向北打开通往...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2) - 下竭隅里之战(中)

Image
11月28日晚,志愿军58师173团、174团在西南方对下竭隅里的攻击算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但172团对东山的进攻却小有斩获。负责防守下竭隅里的指挥官是陆1团3营营长Ridge中校,按他的计划,本应由3营G连防守东山。但眼看天色见晚,G连仍被阻于下竭隅里以南的古土里,Ridge只能让陆1师的勤务部队和同在下竭隅里的第十军工兵和通信兵一部防守东山。于是28日晚东山上的美军防线如下:陆1师勤务营一部负责东山北半部,山顶是第十军军部一个南韩劳务排,从山顶沿棱线往南由第十军所属第10工兵营D连防守。再往南接近公路的小山包上是第十军第4通信营的一个排,协助陆1团3营武器连的一个十人机枪分队防守设在山脚公路上的路障。 第4通信营的这个通信排包括指挥官Colborn中尉共33人,被派到下竭隅里为第十军的前方指挥所安装通信设备。接到Ridge中校派他们上东山防线的命令后,Colborn中尉颇有些担忧,毕竟他们是通信兵,不是步兵。下午前往山顶指定阵地时,他们在山脚公路陆1团3营武器连设置的路障处遇到武器连指挥官Simmons少校。Colborn跟Simmons少校直言,不懂阵地防御。Simmons问,愿意不愿意在陆战队中士的指挥下作战,Colborn说没问题。于是Simmons把负责守卫路障的Elliot枪炮军士喊过来,让他指挥Colborn的这个通讯排防守路障。Elliot把他们放在山脚处一个小山包,掩护路障的左翼。于是指定阵地位置本在山顶的通讯排,在山脚加入了武器连的队伍防守路障。这个Elliot枪炮军士很有特点,久经沙场的二战老兵,但人比较tough,即使部下都谈不上有多喜欢他。二战时曾被擢升少尉的Elliot决意在韩战战场上赢回自己的军衔,他居然拔出手枪在掌中把玩,直率(如果不是粗鲁的话)地建议陆军通信兵,“你们挖好自己的散兵坑,坚守,肯定能坚持到明天早上;若试图逃跑,我会毙了你们。” 第10工兵营D连共有171人,包括4名军官、77名美国士兵和90名韩籍士兵(KATUSA),连长Kulbes上尉。D连11月20日才从元山登陆,之后一直在维修公路。后奉命到下竭隅里为第十军修建前方指挥部,28日凌晨02时到达下竭隅里,一个小时后,志愿军58师172团就从西向东越过长津江,切断了下竭隅里和古土里之间的长津公路。D连28日下午14点接到陆1师的命令,防守东山阵地。连长不大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