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22) - 下竭隅里之战(中)
11月28日晚,志愿军58师173团、174团在西南方对下竭隅里的攻击算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但172团对东山的进攻却小有斩获。负责防守下竭隅里的指挥官是陆1团3营营长Ridge中校,按他的计划,本应由3营G连防守东山。但眼看天色见晚,G连仍被阻于下竭隅里以南的古土里,Ridge只能让陆1师的勤务部队和同在下竭隅里的第十军工兵和通信兵一部防守东山。于是28日晚东山上的美军防线如下:陆1师勤务营一部负责东山北半部,山顶是第十军军部一个南韩劳务排,从山顶沿棱线往南由第十军所属第10工兵营D连防守。再往南接近公路的小山包上是第十军第4通信营的一个排,协助陆1团3营武器连的一个十人机枪分队防守设在山脚公路上的路障。
第10工兵营D连共有171人,包括4名军官、77名美国士兵和90名韩籍士兵(KATUSA),连长Kulbes上尉。D连11月20日才从元山登陆,之后一直在维修公路。后奉命到下竭隅里为第十军修建前方指挥部,28日凌晨02时到达下竭隅里,一个小时后,志愿军58师172团就从西向东越过长津江,切断了下竭隅里和古土里之间的长津公路。D连28日下午14点接到陆1师的命令,防守东山阵地。连长不大情愿,年轻的副连长倒是愿意帮忙。D连磨磨蹭蹭,先把所有的车辆和施工设备移到陆1师的车辆集中地,天都黑了才开始往东山阵地上爬,晚上20:30分才进入阵地。做为工兵部队,D连没有配备步兵连队标配的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携带的重火力有4挺.50口径机枪、5挺.30口径机枪和6个3.5英寸火箭筒。不过D连上山前倒是携带了充足的弹药,每人配发288发子弹和两枚手榴弹,机枪和火箭筒弹药尽量多带,这些弹药当夜挽救了D连。
为了帮助没有阵地防御经验的D连工兵和第十军劳务排防守东山,Ridge中校分别指派了武器连的副连长Shelnutt上尉和Burke中尉到这两个陆军单位协助指挥,二人各配有一名报话兵携陆战队SCR300电台同行。美军陆战队和陆军向来不睦,Ridges中校甚至告诉Shelnutt上尉,紧急时刻可以接管D连指挥权。D连20:30分到达位置后,把三个排沿棱线展开面向东南——从上到下为3排、2排、1排,连部排面向西北后方,形成一个小防御圈。不久,Shelnutt上尉就向Ridge报告,他们左翼仅有一个第十军劳务排,没有发现应在北坡防守的陆1师勤务营的部队。而勤务营指挥官Banks中校向Ridge确认,已派出一个排兵力前往阵地。当时这一个排或许正在往山顶爬,或许阵地选在了山顶下方,但当晚东山两侧的美军部队确实没有衔接起来。
按陆1师的资料记载,当夜东山脚下公路上武器连的路障首先受到志愿军攻击。29日凌晨01:15分,防守路障的美军发现约有一个连兵力的志愿军正以行军队形沿公路向他们走来。很显然,志愿军似乎不知道这个路障的存在。美军推测,可能是因为傍晚时分他们把原先的路障后撤,重新在后方百余米公路拐角处设置,而志愿军未能侦察到新路障的位置。志愿军的行军队伍成了美军重机枪扫射的完美目标,据陆1师资料记载,这一个连的兵力被全部消灭。不久,东山上第十军劳务排受到攻击。这个南韩劳务排很快崩溃,士兵沿山坡向D连阵地溃逃。这给工兵D连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与此同时,D连正面东侧也受到攻击。在Shelnutt上尉指挥下,左翼和正面同时受到攻击的D连试图把左翼第3排防线向左后回转,但由于没有受过这种训练,D连不可避免的陷入混乱之中,Shelnutt上尉在混战中阵亡(他带过去报话员一等兵Podolak却还活着,躲在一个山顶附近一个洞里,不时跟Ridge报告山顶志愿军的情况)。最后D连终于在后退了250码后,于凌晨02:30分在山脊最南端(south nose)站稳了脚跟,四个排形成了一个小环形防御圈,利用机枪火力和志愿军形成对峙,坚持到了天亮。
D连77名美军士兵中10人阵亡,23人受伤,9人失踪,4名军官中两人轻伤;90名韩籍士兵则共有50人的伤亡(主要是失踪)。当夜D连的表现应该说还可以,虽然连里的KATUSA伤亡大半,战力堪忧,但大部分美军士兵表现很顽强。Rosen中尉的第3排位于左翼,承受了最初的混乱,损失了一个班,但他个人表现的非常英勇,为部下做出典范。D连向南后退到新的阵地后,Rosen中尉发现他的报话兵因伤被落在了原阵地,于是他冒着枪林弹雨返回,成功把报话兵救了回来。Rosen因此夜的英勇表现,获银星勋章。D连付出了过半的伤亡,却也算是成功顶住了志愿军的进攻。据Rosen回忆,天亮后在航空兵和火炮的猛烈火力下,志愿军被击退回山顶,他们在阵地前数到四百余具阵亡志愿军遗体。当然,志愿军这些损失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美军炮火和突袭造成,但工兵D连的表现确实也可圈可点。
在志愿军在东山发起攻击后,由于山顶第十军南韩劳务排的崩溃和工兵D连被迫后撤至south nose,而北坡的陆1师勤务营的部队也被击退到山脚,美军防线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幸亏当时下竭隅里有陆1师炮兵团(11团)的两个连——D连和H连,两个连共装备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D连一直配合陆1团3营作战,当晚部署在东山西南,长津江以西。H连部署在东山西北,长津江以东,主要支援下竭隅里以西、德洞山口上的陆7团F连作战,但调转炮口之后也可以覆盖东山。Ridge中校命两个连用炮火封锁住东山防线上的缺口,虽然不是所有12门炮全用于这个方向,但火力已非常猛烈(特别是H连的炮火),火炮织起的钢铁弹幕阻止了志愿军利用缺口突入下竭隅里。到凌晨04时,美军的东山防线看起来危如累卵。山上的部队仅有工兵D连余部据守山脊南侧一角,防线缺口全靠火炮填补。山脚来自不同单位的勤务部队沿公路布置了一条防线,火力主要有轻重机枪,陆7团反坦克连的火炮和三至四辆M26坦克。但是,似乎占据了东山山顶的志愿军似乎也无力继续发展进攻。
11月28日夜进攻东山的是志愿军58师172团,该团长途跋涉后终于在28日凌晨03时到达下竭隅里以南、长津公路以东的上坪里、富盛里,切断公路,即使这样58师还是错过了九兵团的战役发起时间27日24时,到位后并没有向下竭隅里发起进攻。据172团2营副营长邱国兴回忆,团参谋长刘锡文指定他带4连当2营前卫,率先渡过长津江。当时江已结冰,但有的地方冰薄,4连连长带人强行通过,结果有一个排的人掉到水里,冰水淹到腰部......于27日当夜“连夜摸过了长津江”。到28日早上八九点钟,4连在公路上设了路障。由于地面冻硬挖不动,只是弄了些稻草、门板和树枝堆在路上,把从江边到公路的地域拦起。“后来从下竭隅里开出十几辆坦克,看到有障碍,停了下来,放了几炮;又过了一阵,倒车开回了下竭隅里”。从美军资料里我们知道,这股美军是陆1团3营H连3排上午沿公路向南做战斗侦察,随行有陆1师坦克营D连2排的3辆M26坦克。
172团3营副营长吴国祥回忆,3营是继团参谋长刘锡文率领的2营先行开进后,作为二梯队涉渡长津江。下午5点多,吴国祥和营教导员去团里接受任务。172团团长王祥命吴国祥带一个加强连插到东山,占领后从东山往下打,进攻下竭隅里。饿饭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团政委李树人知道吴国祥他俩一天没吃饭了,在他们临走时一人给了两个土豆——这还是“政委自己舍不得吃留下的。”当晚,吴国祥率3营9连向东山开进。没想到,天黑雪大,找不到向导,只能靠地图和指北针前进,走走停停往前摸。半夜里,走出一条山沟后,路断了,连个野兽的脚印都找不到,完全不知道身在何处。吴国祥派出出几个人出去探路都毫无结果,幸好在山脚下一个残存半截的草房里,找到一个裹着破棉絮的朝鲜老乡。“翻译向老人问明了路,才又顶风冒雪继续走路,要不然摸到天亮也难找到地方!”
吴国祥带着9连赶到东山脚下时,西南方向已传来枪声,173团已经开始进攻下竭隅里。吴国祥带着9连往山上摸,摸到半山腰也没见着一个美国兵。正疑惑呢,突击班5班长王瑞林“一脚滑进一个雪坑里,踩到了在睡袋里睡觉的美国兵身上”,双方这才交火。9连指导员陈仲炎带领2排攻击东山主峰,混战中陈仲炎中弹牺牲。“幸好2营5连和6连也展开向东山进攻,三个连从几个方面攻击东山,一举拿下主峰,并趁机夺取了东山侧面靠南的一溜小高岭。”吴国祥的回忆和美军战史资料吻合,志愿军5连、6连和9连当夜攻击的正是东山上的陆1师勤务营在北坡的十余人、第十军军部的南韩劳务排和第十军第10工兵营D连。
172团前卫营2营由副营长邱国兴率4连攻打长津江大桥,该桥位于东山以西、陆1团3营武器连路障的后边。从前文陆1师的资料里可知,Elliot率领的40余人的分队,伏击了2营4连。邱国兴回忆,“夜里敌人坦克守桥,火力很强,4连上一个班,死几个人;上一个班,死几个人......伤亡不小,桥攻不下来——部分原因是东山有火力支援。营里一研究,决定转攻东山——由5连6连一齐上,结果当夜拿下了东山。”看起来,2营从172团接到的任务似乎是由长津江大桥进攻下竭隅里,4连吃了大亏后,5连和6连转攻东山。于是,当夜共有172团的5连、6连和9连进攻东山,袭击美军的工兵D连和南韩劳务排及陆1师勤务营十余人。
172团3营9连和2营5连、6连攻下东山主峰后,部队会合,清点人员,发现各连伤亡很大。5连长包文明告诉吴国祥“5连只有小炮班几个人和一些轻伤员,大概只能组织两个班”,“而9连也只能编成三个班,6连长陈登发连长带人上来晚一些,伤亡情况较少些。但是以现有兵力继续进攻下竭隅里,恐怕力量不足。可是团长王祥交代的任务是:拿下东山后,接着朝下竭隅里进攻。怎么办?” 当时与团部的电话又不通,无法请示团长。正当吴国祥左右为难之际,58师副政委朱启祥的电话打到了东山阵地上。吴国祥喜出望外,抱着话筒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连连喊:“首长!首长!”
朱启祥副政委给了吴国祥明确的指示——“朱副政委听了我的汇报后,连说三遍,让我不要动,要等他的命令再行动,要求我们调整人员、构筑工事,准备应付敌人天亮后的大反扑......” 这就是为何29日凌晨04点天快要亮时,美军的东山阵地岌岌可危,可进攻的志愿军却停止攻击的原因——172团当晚进攻的三个连伤亡严重,无力继续攻势。从现有的公开资料中,似乎28日当夜,172团仅展开3个连进攻东山,这与独自留在东山山顶、藏身洞中的美军报话员Podolak的估计一致,他告诉Ridge中校志愿军进攻兵力约一个营。现在来看,172团当晚没有派出更多兵力拿下东山后继续进攻是一个巨大失误,它是58师攻占下竭隅里的唯一机会。这也许与58师的主攻方向为173团、174团负责的西南方有关——172团负责的东山只是助攻,派出一个营就够了。
无论如何,此后的几天里,双方围绕着东山继续争夺。58师虽然一直控制着东山主峰,山下的下竭隅里一览无余,却再没有机会突入。
参考资料
Eric Hammel, Chosin, 1990
Martin Russ, Breakout, 1999
Roy Appleman, Escaping the Trap, 1990
George Rasula, Changjin Journal, 09.25.00
John Westover, Combat Support in Korea, 1955
Charles Smith, U.S. Marine in the Korean War, 2007
Lynn Montross, U. S. Marine Operations in Korea Vol lll, 1957
1st Marine Regiment-3rd Battalion-Special Action Report-11/26-12/15/1950
百旅之杰-20军史话,1999
天下第一纵-20军传奇,1995
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2000
何楚舞,最寒冷的冬天III-血战长津湖,2014
叶雨蒙,东线祭殇-极度冻馁中的厮杀,2007
二十军司令部,咸境南道战役初步总结,1951
铁血争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纪实,2009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