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志愿军尸横遍野照片背后的故事

Image
相信关注朝鲜战争的朋友大都见过下边这张照片,某场战斗结束后志愿军尸横遍野,战场之残酷血腥让人极度震惊。此照片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是绝大部分文章,如果不是所有的话,都把这张照片张冠李戴了。那么它背后到底是哪场战斗?时间、地点、参战部队番号是什么? 直接公布答案,此战乃是1951年5月16日夜(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发起当夜)志愿军180师和陆战1师7团3营的沙岘隘口之战。何以见得?这要从前段时间宋阿毛网友的 一篇文章 谈起,他在文中介绍了180师在北汉江以南的作战,引用了这张照片,而且提到了陆7团3营一名参战士兵的回忆录。我按图索骥,立即购买了这本书,发现此照片赫然在列,而且书中有更多骇人的战地照片(战争的恐怖远超普通的人想象)。 世人皆知志愿军180师在五次战役撤退阶段几乎全员尽没,但对该部之前在进攻阶段的战斗却所知不多。今天我们就考证一下这照片背后的故事,聊一下180师在朝鲜战场的首战——沙岘隘口战斗。 在美军战史中,沙岘隘口叫Morae Kagae Pass,是春川至洪川的公路上的一个山口。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突破临津江南下,无奈一周之后粮弹补给吃紧。此时联军退至汉城以北,修筑了坚固的防线,严阵已待。志愿军总部看到西线战机已失,于是大军东移,决心在东线攻击韩军负责的防线。180师所在60军的作战区域位于整个战场的中部,而该师负责在此牵制当面敌军,使其不能东援。 联军在中部春川-洪川附近的部队是陆战1师,他们的防线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横穿洪川至春川的公路。这条防线名字叫 No Name Line,其位置如上图所示。而陆战7团的位置前出,在主抵抗线之外。据参战老兵说是为了迷惑志愿军,让对手误以为陆战7团的防线是主抵抗线。陆战7团3营负责把守沙岘隘口,配属部队有陆战7团坦克排和陆1师坦克营D连。5月16-17日夜,陆战7团3营的防线如下图所示,G连和H连分别位于公路的东西两侧高地,I连在西北侧,陆战7团坦克排在公路翻越山口处设置了路障。 5月16日下午,志愿军全线发起进攻。180师渡过北汉江南下,538团、539团齐头并进,其中538团直奔洪川-春川公路上的新店里,准备切断公路。凌晨03点左右,538团先头部队3营与隘口上的陆7团3营遭遇,双方随之展开激战。志愿军一度在主攻方向I连和坦克排的连接处突破,但未能有更进一步发展。I连随后反击,恢复原防线。天亮后志愿军向北退去,遭...

韩战最后一名荣誉勋章的相关细节

Image
2021年5月21日,拜登总统在白宫向退伍老兵Puckett上校颁发美国军队中最高等级的国会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70年前朝鲜战争205高地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根据美国陆军官方网站的报道,当时Puckett是第八集团军游骑兵连的中尉连长,11月25日他率领该连攻占九龙江畔的205高地。当晚,志愿军反击,Pukett率部与之激战,共经历了6次营级规模的进攻,最终力战不支,阵地被志愿军夺去。Puckett中尉令部队撤出战斗,已三次受伤的他无法移动,决心留下与阵地共存亡,但最终被部下救出。 值此中美关系多事之秋,韩战老兵因70年前的英勇表现获得荣誉勋章,此事大概不那么简单。不过,本文并不打算讨论其政治意义,仅想从军事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下70年前的这场血战。205高地战斗的背景是什么,双方的作战部署如何,参战双方都有哪些部队,作战中有没有什么小插曲?毕竟,真实的历史比虚幻的嘴炮要更有趣一些。 所以,提前警告一下脑沟回比较浅的老小粉红们,我知道志愿军从鸭绿江打到了三八线,不用你来教我。别自找没趣的基于立场而狂喷,勿谓言之不预(日人民报对此亦有贡献)。 首先来看一下205高地之战的军事背景。1950年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旨在推进到鸭绿江畔,全歼朝鲜人民军,以期尽快结束战争。当时的媒体据说是听到了麦克阿瑟在前线和指挥官们的谈话,称麦帅想让士兵们回国过圣诞节,在此之前结束战争,于是给这次进攻取名“圣诞攻势”。不管这是不是捕风捉影,反正当时就是这么报道的,咱们也姑且用之。而志愿军在10月底、11月初一次战役之后,同联军在清川江一线脱离接触,突然消失,意图引诱联军北进,在预定战场再次发起反击。到了11月25日,联军已全线进至泰川-云山-球场-德川一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决心于11月25日夜发起反击,史称第二次战役。 现在一般都说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发起时是全线反击,但彭总又不是宣传口的那些笨蛋,怎么可能没有重点的全线反击呢。那么个打法岂不是要打成一线平推?这是火力不足的志愿军最忌讳的打法。二次战役时东线长津湖战场先不去管,反正9兵团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彭总只能指导。而志司直接指挥的西线,在二次战役发起时,重点打击对象是德川、宁远方向的韩军第二军。西侧的美1军和美9军并不是主攻对象,志愿军只需要抓住他们,使之无法东援即可。 Puckett当时是第八集团军游骑兵连的中尉连长,当时归美9...

长津湖之战谁炸毁了水门桥?

Image
 前几天有朋友问起水门桥被炸毁的情况,引起我对此事的兴趣。毕竟,“志愿军炸毁水门桥但美军竟然空投桥梁、夺路而逃”的神话故事,耳闻的人肯定非常多,也是我小时候遐想过的场景之一,值得探究。可是,搜索出来的相关中文文章果不其然又是互相抄来抄去,断然是不会给出任何参考资料的。什么58师的部队炸桥、27军80师240团7连炸桥负伤等等,说这些是胡扯可能有点过了,但断然是不能相信的。 首先有一个事实要弄清楚,水门桥确实是被志愿军炸了三次,美军陆战队战史对此的记叙与中文资料一致。根据有些没有给出资料来源的中文文章,三次炸毁的时间分别是12月1日、4日和6日,但美军资料中找不到桥被炸毁的具体时间,倒是明确提起,陆1师师长Smith少将早在12月4日即得知水门桥被第三次炸毁。当然,美军战史也是有可能搞错水门桥被炸毁的时间的。可以肯定的历史事实是,水门桥被炸毁了三次。按照陆1师工兵营当时的报告,前两次维修由陆军第73工兵营完成(第一次建了个木桥,第二次搭了个一节长的M2 treadway bridge)。第三次,也就是著名的空投桥梁部件那次,由陆1师工兵营完成(由于桥墩被炸毁,桥面缺口长,建了两节长的M2 treadway bridge)。 那么炸毁水门桥的志愿军是哪支部队?根据有些没有给出资料来源的中文文章,第一次是58师部队炸毁(也有的说是60师),第二次不详,第三次由27军80师240团7连连长姜庆云带队炸毁。特别是第三次炸桥,可能由于凤凰卫视制作的纪录片中采访了这位姜姓老兵的缘故,流传颇广。但是,由27军的部队跑到黄草岭以南的水门桥来炸桥,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回看一下当时各部队的部署,我们大体可以推断出炸桥部队。 11月27日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发起第二次战役,第一线投入了20军和27军,26军是预备队,远在鸭绿江边的中江镇地区。27军80师(配属81师242团)进攻长津湖东侧的新兴里,27军79师进攻长津湖西侧的柳潭里,20军58师负责进攻长津湖南端的下竭隅里,20军59师负责切断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的联系,20军60师负责切断下竭隅里和更靠南的古土里之间的公路。可以看出来,战役初期,27军的作战地域在长津湖东西两侧,跟远在古土水以南的水门桥没有任何关系。 12月5日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美军在长津湖南端的下竭隅里集结,27军占领下竭隅里以北地区,但27军伤亡惨重,根本无力继续...

接着聊RCT31长津湖以东的兵力

Image
今天说一下31团3营的情况。现在保存下来的31团战地资料中并没有各营的详细兵力数字,因此31团3营的准确人数已不可考。但这算不上大问题,因为第7师当时的三个步兵团(17团、31团和32团)建制、架构是一模一样的,特别是第31团和32团在长津湖之前都没有参加大的战斗,兵力一直都非常接近,相差不足百人。比如,11月25日,31团和32团各有美军官兵3030人和3081人,并附属KATUSA 1514人和1519人。因此,两个团各自的步兵营规模应该也是相似的,可以用32团1营的情况来估计31团3营的兵力。 跟32团1营一样,31团3营肯定也配属了炮火观察员FA、战术空中管制组TACP、医疗小队、勤务连等支援人员。其中炮火观察员应该是来自经常支援31团的炮57营,医疗小队来自于31团卫生连,勤务连人员来自31团勤务连,而这些单位都到达了长津湖战场,其兵力另做估算。因此,在估计31团3营兵力时,配属人员只需要考虑TACP这五六个人就可以了(Appleman书中提到,31团3营的TACP的电台刚开战就被志愿军的迫击炮给炸坏了)。 与32团1营人数相似,31团3营在长津湖战场的兵力应该在1000人左右。 在长津湖战场为RCT31提供炮火支援的是第57炮兵营,该营对口支援31团,但其炮兵C连与31团2营一起行动,未赶到新兴里地区的战场。当时的105毫米野炮营,编制人数为674人,但整个第7师的美军人数都未达到编制人数,该营和其它部队一样补充了大量韩国兵。57炮营在11月25日的实有人数为美军官兵601人,附属KATUSA 312人,一共913人。一个榴炮营共有五个连队——营部连、A-B-C三个炮连和服务连,其中营部连包括了指挥部人员,人数最多,三个炮连次之,服务连人数最少(参考同时期24师的榴炮营组成)。57炮营每个连的精确人数已不可考,但未赶到战场的C连人数即使做最大估计,也不过200人左右。 因此赶到长津湖战场的炮57团人数最少应有913-200=713人,也就是700人左右。 此外,RCT31还配属了一个高炮连——15高炮营D连(这也是当时陆军团级战斗队的标配),不过D连也有一个排未赶到战场。当时一个高炮营的编制兵力为778人,但15高炮营在11月25日的实际兵力为美军官兵771人,配属KATUSA 287人,共1058人。一个高炮营有营部连和四个高炮连共五个连队,一个连队有...

聊聊RCT31长津湖以东的兵力

Image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80师和81师在新兴里地区击溃了联军第7师31团级战斗队(RCT31)大部,这一战后来被广泛宣传,被说成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全歼美军团级建制的战例。稍微了解此战的人都知道,全歼团级建制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RCT31的组成部队中,有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根本就没有到达长津湖战场。以前详细写过新兴里战事的进程,这次就不再赘言。 关于此战,研究的最深入透彻的当属美国著名军事作家Roy Appleman,其著作"East of Chosin"可谓新兴里之战战史研究的圣经。有关RCT31在长津湖以东的兵力,最广为引用的3288人的数字就是来自这本书。Appleman在书中详细解释了3288人的数字是如何来的,它是基于现有资料的一个估计,作者也在表格下面讨论了各个数字的来源及可信度。这几天翻阅了第七师及下属各团当时的战地资料后,我觉得Appleman给出的这个3288人的数字(更正明显的排版错误后应为 3257 )可能有些偏低。 先从Faith中校的32团1营谈起,因为32团的资料比较全,其战地报告有详细的兵力数字。1950年10月至11月底,由于没有战斗,32团1营的兵力比较稳定: 10月12日,计有美军官兵710人,附属韩国兵383人; 11月01日,计有美军官兵732人,附属韩国兵342人; 11月15日,计有美军官兵721人,附属韩国兵343人; 11月24日,计有美军官兵710人,附属韩国兵343人; 32团1营各连人数,以10月12日为例: 营部连,美军官兵115人,附属韩国兵79人 A连,美军官兵148人,附属韩国兵76人; B连,美军官兵148人,附属韩国兵57人; C连,美军官兵154人,附属韩国兵80人; D连,美军官兵145人,附属韩国兵91人; 从11月25日起,32团1营紧急开赴长津湖地区,离开32团序列,加入新组建的RCT31。因此,该营11月24日时的兵力 1053 人应该就是Faith中校带到新兴里地区的人数。此外,当时的美军步兵营除了建制兵力外,还有配属的炮兵观察员、卫生小队以及负责空地协同的战术空中管制组TACP。有时为了加强步兵营的火力,还会配属一个团属重迫击炮排。具体到32团1营,其11月16日的报告显示: 该营实有美军官兵710人,配属韩国兵(KATUSA)343人,一个重迫击炮排(Hv ...

谁应为联军撤出北朝鲜负责?

Image
  上一篇文章 我们聊过,联军在1950年12月初一口气从北朝鲜的清川江一线南撤到三八线附近,这个大撤退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NSC 81/1文件无关,它是联军在二次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打击后的军事撤退。但是事实上,第八集团军的损失并不大,远未伤筋动骨,更不至于到了大踏步后撤到三八线这种程度。当时联军的撤退经媒体的渲染报道,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振动。媒体称之为大溃退 bug out,美国陆军史无前例的军事失败。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如何决策的? 在详细解析这个政策的制定过程之前,可以先把结论放在这里。联军此次撤退与白宫、国防部和参联会的关系不大,他是战地指挥官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没有得到战区指挥官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回复的形势下,根据战局自主决断做出的军事决策。 11月24日,在麦克阿瑟的督促下,联军发起全线进攻,旨在消灭残余朝鲜人民军部队,占领朝鲜全境,把战线推进到鸭绿江边并结束战争。11月25日晚和27日晚,志愿军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向联军发起全线反击,第二次战役开始。由于联军军事情报工作出现了重大纰漏,根本没有察觉到大批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局急转直下。 11月28日晚,麦克阿瑟召集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沃克中将和第十军指挥官阿尔蒙德少将到东京开会,商讨对策应对急速恶化的战局。此时西线第八集团军面临的形势要比东线第十军危急,因此麦克阿瑟命第十军在与志愿军保持接触的同时,逐步收拢部队至咸兴-兴南地区。他授权沃克为避免第八集团军陷入包围,可以后撤(此时第八集团军还在泰州-云山-球场一线)。阿尔蒙德表示,把部队收回到咸兴-兴南地区后,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无限期守住兴南这个桥头堡。沃克表示,第八集团军为防止志愿军从右翼包抄会逐步后撤,可以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顶住志愿军的进攻。 12月1日,掩护第八集团军后撤的美2师在军隅里以南遭到志愿军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基本失去战斗力,配合美2师作战的土卫其旅也被击溃,但其它部队受损较轻,全部撤至顺川及以南地区,基本摆脱了同志愿军的接触。但由于志愿军42军从右翼包抄,逼近顺川地区,因此第八集团军未在顺川一线建立防线,而是继续南撤。按说此时第八集团军有足够的时间在平壤一线建立防线,站稳脚跟,正如沃克在11月28日晚的会议上告诉麦克阿瑟的那样。但沃克此时显然决意避免美2师的悲剧在整个第八集团军的身上重演,他要采取一...

联军撤出北朝鲜和NSC 81/1文件无关

Image
 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后,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西线的第八集团军于11月底从清川江一线撤出,一口气撤到三八线附近的临津江一线才停了下来。东线的第十军,也于12月初陆续南撤到兴南港,随后也全部经海路撤出北朝鲜。针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大撤退,网络上有一些人说这是联合国军被志愿军暴揍之后的大溃退,另有人则说这是联军按照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81/1号文件, NSC 81/1 ),主动实施的战略撤退。 客观地说,二次战役是志愿军的军事胜利,是联合国军的军事失败。美方出版的战史,对此都并不讳言,战史资料和研究书籍都非常丰富。中方出版物对二次战役军事胜利的记载,则难逃军史创作只能突出革命军队伟大、光荣、正确的老毛病,无法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回到二次战役后联军退出北朝鲜这件事儿,它最根本的起因当然是军事上的失败(虽然损失并未伤筋动骨),不是预先谋划的战略撤退,更与 NSC 81/1文件 无关。 其实,“麦克阿瑟按照 NSC 81/1文件 撤出北朝鲜”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对韩战时期美军指挥链(chain of command)有了解的朋友应该清楚,麦克阿瑟做为战区指挥官怎么可能按照一份国家安全员会的政策文件行动呢?当时的指挥链是总统-国防部长-参联会-战区指挥官,参联会为国防部长和总统提供军事上的建议,获准后再向战区指挥官发出命令。当然,美军向来尊重战区指挥官的作战指挥,参联会下发的命令一般都是方向性的指示,称为directive或instruction。它不会像毛主席/军委指挥彭德怀那样,指导麦克阿瑟在前线应部署几个师。 回到 NSC 81/1文件 这个问题上来,它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针朝鲜问题于9月初制定的一份政策文件,杜鲁门总统9月11日签字后生效。其实,它讨论的就是联军在南韩击败朝鲜人民军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要不要越过三八线?苏军参战怎么办?中共派兵干预如何应对?结论部分的第15-20条,详细讨论了越过三八线和如何应对中苏军队突然出现在朝鲜半岛的问题。 第15条基本就是说,预计联合国会授权联军进入北朝鲜采取军事行动以歼灭北朝鲜军队,假定此时苏联和中国还没有派大量军队进入北朝鲜、或没有宣称将要派军入朝、或威胁要制衡联军在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第17条指出,如果苏联军队或中国军队占领北朝鲜,联军不能在38线以北展开地面军事行动,只占领38线以南地区。但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