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创造了一头怪兽”——晚年尼克松对中美破冰的反思
众所周知,中美两国自韩战爆发后,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始于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事实上,1960年代末的中国在国际社会已经没有多少朋友,最重要的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严重的裂痕,双方在边境集结重兵,兵戎相见已不遥远。那么,尼克松总统为何想要结束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他的对华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事情要从1967年说起。 1967年,有意参加1968年总统大选的尼克松花了三个月时间访问世界各国,思考他日后的美国外交政策。回到美国后的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Asia After Vietnam",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在这篇文章中,尼克松详细分析了美国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当然,这也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共识。那时的中国真的是又穷又横,全世界到处输出革命,周边国家被中国支持的本地共产党搞得焦头烂额。尼克松写这篇文章1967年,中国还正在越南战场上通过暗中支持北越,间接地对抗美国。 尼克松认为,不能姑息放任中国,任其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但他也反对向中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以消除威胁,这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同时,他也不同意把对华友好表现的太过急切,“承认北京政权,将之纳入联合国并开放贸易,这一切反而只会让中国领导人觉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 尼克松建议,应该现实地看待中国问题。从短期来看,要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美国要向中国施加压力,让中国认识到只有遵守国际社会的文明规则才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达到上述短期目标之后,最终还是要向中国开放,把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尼克松觉得,国际社会承受不起把中国隔绝起来的后果,因为这样只会加重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猜疑和敌意。如果近十亿人生活在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中,和平从何谈起? 显然,尼克松相信若中国不改变其行为,则世界安全无从保障。所以他建议,还是应当引导中国做出改变——停止向世界输入革命,把精力放到解决国内问题中去。当中国做出这些改变后,再慢慢把中国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这当然需要复杂的外交斡旋和高超的战略沟通技巧,尼克松担心,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向中国施压,敦促其改变行为,很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猜疑——尽管愿望是良好的。公平地说,尼克松提出的这种对华政策是比较务实的,国际社会显然无法忽视一个向世界不停地输出暴力革命的中国;它也是具有良好愿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