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韩战时美军的伤亡统计分类

Image
 原以为这是个常识,后来发现普通读者可能不了解,甚至有可能受到误导,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美军在韩战时的伤亡统计分类其实挺简单,一般统计三项或四项: - Killed in Action (KIA),阵亡; - Wounded in Action (WIA),负伤; - Missing in Action (MIA),失踪; - Died of Wounds (DOW), 负伤后死亡; 其中,DOW有的部队在定期人员报告上没有单独列出来,陆战队一般会列出来。 读者有误解的可能是为何没有被俘人员的统计,其实这很简单,混乱战场上很难知道有哪些人被敌人俘虏,除非有见证人,一般都只统计为失踪人员 MIA。这个道理应该算是浅显易懂,志愿军统计的也是自己的失踪人员,而非被俘人员。 那么,Prisoner of War Taken 是什么意思?是自己被敌人俘虏的人,还是俘虏敌人的数字? 上边说了,己方被俘人员很难统计,不可能是自己的被俘数字。列几个人员统计表大家就明白了,分别是陆战7团,美第7师,美第10军的报告:

震惊!志愿军枪杀军官后集体投降

Image
真是没想到,如今我竟然也在标题中用了“震惊”二字! 但是非如此,不足以表达我看到这份文件之后所感受到的震撼。 这份文件是长津湖战役时担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太平洋区总司令(Fleet Marine Force, Pacific)的Shepherd将军,在飞赴朝鲜前线视察回到夏威夷之后提交的一个报告。该报告详细纪录了他此次的行程,包括他在兴南同第十军和在古土里同突围中的陆1师指战员的会晤,根据他此次视察得到的信息,从人事、情报、作战和后勤(G-1 to G-4)几个方面总结了陆1师此次在长津湖地区的作战。 最让人感兴趣的当然是G-2情报部分。Shepherd提到,陆1师一线的步兵连队普遍认为,志愿军士兵是相当顽强的战士(reasonably tenacious )。但是,并不比刚开战时陆1师在釜山防御圈遇到的朝鲜人民军士兵更优秀。也就是说,经历过釜山防御圈和长津湖战役的陆1师老兵们,觉得人民军士兵和志愿军士兵不相上下,作战都挺顽强。 陆1师一线作战部队多次向Shepherd提起的还有另一件事,志愿军在进攻时不能灵活变通,在陷入陆1师的强大火力网之后,依然不计伤亡、前赴后继地反复冲击同一处阵地,似乎对及时止损、退出战斗怀有愧疚之心。应该说,这是相当中肯的评价,有褒扬之意,也有贬损之音。在柳潭里和下竭隅里的阵地攻防战中,无论是27军79师还是20军58师都有这种表现。这种作战风格,可以称之为作战顽强,也可以理解为机械死板。 79师在柳潭里或许可以称之为作风顽强,因为陆1师在那里兵力雄厚,防线完整连贯,无论79师从哪个点进攻,都会遭遇陆1师的步兵连队。但58师在下竭隅里则更像是机械死板,173团和174团死命进攻的西南方向飞机场附近防线,是陆1师当时在下竭隅里仅有的两个步兵连队所处阵地,工事最为完备,且有坦克和重炮支援。173和174两个团在这里的战斗极为惨烈,无数战士灰飞烟灭。要是58师及时止损,把进攻方向换一下,对手就不会是陆1师最难缠的步兵连队,而是师部、营部等支援部队。 这份报告接下来谈到了志愿军俘虏问题,提及志愿军士兵单独或成群投降的事情屡见不鲜,并特别提到一线部队的一个报告————正是列举的这件事让我震惊不已,想必Shepherd对此也是印象深刻,不然不会专门写在报告中: 在撤出下竭隅里时,有约120人向担任后卫的陆1师部队投降,这些俘虏说放下武器投降之前,他们枪杀了...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38) - 从下竭隅里到古土里 (上)

陆战1师师长Smith少将知道下竭隅里不宜久留,但从柳潭里突围而来的陆5团、7团、11团官兵,在三四天连续作战之后,实在是疲倦至极,因此他决定在下竭隅里休整至12月5日,6日一早正式开始向兴南港回撤的行动。陆1师作战处长G-3 Bowser上校主持制定了整个作战计划,师部于12月5日上午08点正式发布了作战命令。该行动计划有关从下竭隅里向古土里移动的要点大致如下: - 陆7团战斗群 (RCT-7) 担任开路前锋,12月6日天亮后沿长津公路向古土里前进; - 陆5团战斗群 (RCT-5) 于5日中午12点接防整个下竭隅里防线;掩护RCT-7南撤,担任师的后卫; - 陆1团战斗群 (RCT-1) 继续坚守古土里、真兴里,准备迎接部队进入古土里 经过几天的战斗,陆1师知道下竭隅里和古土里之间至少有志愿军两个师的部队(58师和60师),沿途肯定会有激烈的战斗。为了随时准备进入战斗和防止冻伤减员,除伤员、驾驶员和车载电台通讯员等人之外,所有人一律沿车队两侧步行。部队带足了弹药和食物补给,用随军战地记者的话说,每个战士都像一个移动的弹药库。陆1师当时在下竭隅里有约一万人和大概一千辆各种类型的汽车、卡车,师部把不属于RCT-5和、RCT-7的所有其它部队和车辆编为两个单位,师直车队#1和师直车队#2,分别由第1勤务营营长Banks中校和第1坦克营营长Milne中校指挥,随陆7团战斗群和陆5团战斗群行动。 RCT-7白天的行动 师部只是制定了概略的行动指南,具体如何执行由团里决定。就RCT-7而言,Litzenberg上校及其团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大概如下:陆7团2营(2/7)在一个坦克排的支援下,担任开路前锋,沿公路前进,负责公路及两侧约300码的区域;陆7团1营(1/7)位于右翼,负责公路西侧300-1000码的区域;陆军暂编营31/7位于左翼,负责公路左侧300-1000码的距离;公路两侧1000码为地面部队和空中火力的分界线,1000码之外航空火力可以任意轰炸,1000码之内必须由地空联络小组指引;陆7团3营(3/7)是RCT-7的预备队,担任车队的后卫。经过柳潭里地区的激烈战斗之后,陆7团兵力此时已有很大损耗,步兵连队如D、E、F连兵力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步兵连有足够兵力投入战斗,陆1师把炮兵11团特别是4营155榴弹营的人员补充给了步兵团,其中300人给了陆7团。12月6日开...

聊聊迟浩田讲述的这个长津湖故事

Image
 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前几天在国内点映,三个小时的电影据说是好评如潮,有观众称可以秒杀此前所有的国产战争大片,什么“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金刚川”、“战狼2”在这部电影面前都不值得一提。无缘点映的影迷朋友很难抵挡这种强度的宣发大潮,纷纷找出了长津湖之战的相当纪录片,似乎其中最受追捧的是八一厂制作的“冰血长津湖”。俺对这部纪录片印象深刻,因为2019年中美贸易战烽烟初起之时,央视居然临时改动节目表,大张旗鼓地在黄金时段播出这部纪录片。更耐人寻味的是,央视那次播出竟然是该纪录片的首播,虽然八一厂早在2011年就完成了此片的制作,未曾播出就已获得了什么金鸡奖、百花奖之类的荣誉。 于是,当时就找来观看。虽然现在对这部纪录片相关花边八卦故事依然记忆忧新,但对其正片内容却已无多少印象,隐约记得好像是重点讲了歼灭北极熊团之类的重大胜利。那会对韩战不了解,只是觉得既然你说得这么厉害,那咱就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总不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多不体面,多对不起自己的智商啊。细究之下,还是失望,也总还是脱不了该党所有文艺作品的窠臼。北极熊团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后来俺写过好几篇文章聊,这里就不多讲了,无非是三分真相,七分虚构,扩大战果,缩小损失之类的操作,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俺该系列的第8-19篇(https://changjinhu.blogspot.com/2019/09/8.html)。 昨天午饭时闲得蛋疼,就又翻出了这部纪录片,拖着看了一遍。虽然大部分内容现在都可以有个清楚的答案了,不过片尾前国防部长迟浩田讲述的那个故事,又引起了我的兴趣。长津湖战役中,年轻的迟浩田是27军79师235团3营副教导员,在柳潭里曾跟陆1师主力死磕 (相关战斗见28-36篇)。他表现不错,在27军军史上留下了也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做为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纪录片中讲述了当年以国防部长身份访问美国时的一件事情: “1996年12月,已经是国防部长的迟浩田率团访问美国。在德克萨斯州的胡德堡基地,接待他的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上将,私下里特别向迟浩田问起了长津湖战役的事情,因为他父亲就曾经在长津湖和9兵团交过手” “他父亲是陆战1师的副师长,上校副师长,他说我父亲讲了后,讲了这件事,那是很激动,觉得一生难忘。他说你们这个志愿军啊,飞机封锁轰炸挡不住,冰天雪地挡不住,大兵压境挡不住,...

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37) - 陆1师合兵下竭隅里(12月4-5日)

12月4日下午,从柳潭里突围出来的陆1师主力全部进入下竭隅里。师直部队如勤务营等从3日起,就开始尽全力安顿这些归来的陆战队员,24小时不间断的提供食物、咖啡等。按陆1师北上时的规划,下竭隅里是其前进基地,自11月14日占领此地后,积累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从柳潭里归来的陆战队员,可以尽情享受冒着热气的食物以及糖果。 突围部队带回下竭隅里的,还有自11月27日战斗打响之后的约1500名伤员。此时,陆1师师长Smith少将力主建造的下竭隅里简易机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前,Smith师长和陆1师航空兵指挥官Harris少将一起飞到下竭隅里,选定了位于村子西南方的这地平整农田用于机场选址。陆1师工兵营D连到达下竭隅里后,立即开始修建机场,日夜不停。该机场终于在12月1日下午投入使用,美国空军的C-47运输机成功在此起降。 根据陆1师战史的记载,从12月1日下午至12月5日晚,陆1师通过这个机场运出了4312名伤员。这对陆1师之后成功带着所有装备、成建制的撤回兴南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东京的医院抱怨,有些伤员只是轻伤,根本不需要空运撤离。调查之后发现,发现有些从长津湖东撤回下竭隅里的陆军RCT-31轻伤人员,在刚开始撤离的头两天,随重伤员一起撤了出去。倒也不能怪这些人,因为当时并无人进行甄别。陆1师以为空军的人负责甄别,而空军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空运。后来,所有登机后撤的伤员都必须经过军医的检查,得到允许后才能登机撤离。 12月的前五天,下竭隅里一直比较平静,丝毫看不出四周有任何志愿军存在的迹象。从美国本地远道而来的战地记者们,很诧异下竭隅里居然如此平静,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战火纷飞、危弱累卵。此时的下竭隅里是一片帐篷的海洋,一万余人驻扎在这个小镇,一派忙碌的景象。地面上汽车在乡土公路上穿梭,以至于都有了些许的交通拥堵,空中不时会有飞机起飞和降落。陆1师利用这段时间,为撤回兴南港做准备,要求上级提供多达370余顿的空投物资,主要是炮弹、燃料和给养。最终空投了多少物资已不可考,但Turner将军领导的远东空军战勤运输大队得到了陆1师指战员的一致称赞。这位Turner将军有些来头,二战时大名鼎鼎的柏林空运和支援中国抗战的驼峰航线,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如今,他又在朝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1师合兵下竭隅里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撤回兴南...

长津湖战场上真正的“冰雕连”

Image
现在简中网络上互相抄来抄去的“冰雕连”是这三个连队:59师177团2营6连、60师180团1营2连和80师242团2营5连。熟悉长津湖战场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谬误,242团2营5连根本就不是80师建制,而是81师的部队。像这种低级错误也能广为传播,真是简中网络的一大特色。 下点功夫研究一下就能知道,军战史资料中关于这三个连队在长津湖战场上的战斗描述并不算少,人家怎么可能是被成建制的冻死呢?以前我曾有 文章 详细探讨过这三支连队不可能是冰雕连,本文不再重复。这些连队的战士明明在长津湖战场上和对手奋力地拼杀过,却被后人描述为不战而亡的冻死,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污蔑了——你他么才是冰雕连,你们全家都是冰雕连! 但是,说这三个连队没有被成建制冻死,并不是说这三个连队中没有战士被冻死,也不是说其它连队的战士没有被冻死,更不是说没有任何连队被成建制冻死。事实上,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因冻饿而死的战士不在少数,仅官方承认的就有四千余人。而成建制冻僵的连队,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历史的吊诡就在于,真正因冻饿而亡的连队无人知晓,而在战场上奋力搏杀的连队队却成了不肖后人口中的“冰雕连”。 目前能看到的材料中,能够确定的、成建制的“冰雕连”是真实存在的。中方战史资料其实有记载,只不过中共变态的档案制度使得原始材料深藏在某个角落里无人触碰,只能通过参战老兵的口耳相传,而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以讹传讹,使得真正的“冰雕连”无人知晓。多亏了当年战场上的对手——美海军陆战第1师——的史料,才使我们能够得知这支被成建制冻僵的连队——志愿军60师179团3营某连。 1950年12月9日清晨,连日的暴风雪之后,天气放晴,但是奇冷无比。盖马高原南缘的黄草岭上,陆1师士兵们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个地狱般寒冷的夜晚,清晨醒来继续向南推进。他们惊奇地发现,志愿军的抵抗变得非常危弱,只有零星的枪声,没有像昨天那样的顽强阻击。前锋陆7团1营B连一个排和C连奉命沿公路向前推进,目标正是水门桥。他们的任务是清除水门桥附近的志愿军,尔后保护工兵们修复被炸毁的水门桥。 陆7团B连的这一个排走在最前边,说是一个排,其实也只有十余人一个班的兵力。他们来到水门桥,在水泥房子里发现了几名奄奄一息的志愿军士兵。然后他们爬上了桥北侧的山坡,准备占领阵地,保护水门桥,却惊奇地发现战壕中五十余名被冻僵的志愿军。有的人已被冻死,有的人一息尚存...

志愿军尸横遍野照片背后的故事

Image
相信关注朝鲜战争的朋友大都见过下边这张照片,某场战斗结束后志愿军尸横遍野,战场之残酷血腥让人极度震惊。此照片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是绝大部分文章,如果不是所有的话,都把这张照片张冠李戴了。那么它背后到底是哪场战斗?时间、地点、参战部队番号是什么? 直接公布答案,此战乃是1951年5月16日夜(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发起当夜)志愿军180师和陆战1师7团3营的沙岘隘口之战。何以见得?这要从前段时间宋阿毛网友的 一篇文章 谈起,他在文中介绍了180师在北汉江以南的作战,引用了这张照片,而且提到了陆7团3营一名参战士兵的回忆录。我按图索骥,立即购买了这本书,发现此照片赫然在列,而且书中有更多骇人的战地照片(战争的恐怖远超普通的人想象)。 世人皆知志愿军180师在五次战役撤退阶段几乎全员尽没,但对该部之前在进攻阶段的战斗却所知不多。今天我们就考证一下这照片背后的故事,聊一下180师在朝鲜战场的首战——沙岘隘口战斗。 在美军战史中,沙岘隘口叫Morae Kagae Pass,是春川至洪川的公路上的一个山口。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志愿军突破临津江南下,无奈一周之后粮弹补给吃紧。此时联军退至汉城以北,修筑了坚固的防线,严阵已待。志愿军总部看到西线战机已失,于是大军东移,决心在东线攻击韩军负责的防线。180师所在60军的作战区域位于整个战场的中部,而该师负责在此牵制当面敌军,使其不能东援。 联军在中部春川-洪川附近的部队是陆战1师,他们的防线由西南向东北延伸,横穿洪川至春川的公路。这条防线名字叫 No Name Line,其位置如上图所示。而陆战7团的位置前出,在主抵抗线之外。据参战老兵说是为了迷惑志愿军,让对手误以为陆战7团的防线是主抵抗线。陆战7团3营负责把守沙岘隘口,配属部队有陆战7团坦克排和陆1师坦克营D连。5月16-17日夜,陆战7团3营的防线如下图所示,G连和H连分别位于公路的东西两侧高地,I连在西北侧,陆战7团坦克排在公路翻越山口处设置了路障。 5月16日下午,志愿军全线发起进攻。180师渡过北汉江南下,538团、539团齐头并进,其中538团直奔洪川-春川公路上的新店里,准备切断公路。凌晨03点左右,538团先头部队3营与隘口上的陆7团3营遭遇,双方随之展开激战。志愿军一度在主攻方向I连和坦克排的连接处突破,但未能有更进一步发展。I连随后反击,恢复原防线。天亮后志愿军向北退去,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