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史中的长津湖战役 (38) - 从下竭隅里到古土里 (上)
陆战1师师长Smith少将知道下竭隅里不宜久留,但从柳潭里突围而来的陆5团、7团、11团官兵,在三四天连续作战之后,实在是疲倦至极,因此他决定在下竭隅里休整至12月5日,6日一早正式开始向兴南港回撤的行动。陆1师作战处长G-3 Bowser上校主持制定了整个作战计划,师部于12月5日上午08点正式发布了作战命令。该行动计划有关从下竭隅里向古土里移动的要点大致如下:
- 陆7团战斗群 (RCT-7) 担任开路前锋,12月6日天亮后沿长津公路向古土里前进;
- 陆5团战斗群 (RCT-5) 于5日中午12点接防整个下竭隅里防线;掩护RCT-7南撤,担任师的后卫;
- 陆1团战斗群 (RCT-1) 继续坚守古土里、真兴里,准备迎接部队进入古土里
经过几天的战斗,陆1师知道下竭隅里和古土里之间至少有志愿军两个师的部队(58师和60师),沿途肯定会有激烈的战斗。为了随时准备进入战斗和防止冻伤减员,除伤员、驾驶员和车载电台通讯员等人之外,所有人一律沿车队两侧步行。部队带足了弹药和食物补给,用随军战地记者的话说,每个战士都像一个移动的弹药库。陆1师当时在下竭隅里有约一万人和大概一千辆各种类型的汽车、卡车,师部把不属于RCT-5和、RCT-7的所有其它部队和车辆编为两个单位,师直车队#1和师直车队#2,分别由第1勤务营营长Banks中校和第1坦克营营长Milne中校指挥,随陆7团战斗群和陆5团战斗群行动。
RCT-7白天的行动
师部只是制定了概略的行动指南,具体如何执行由团里决定。就RCT-7而言,Litzenberg上校及其团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大概如下:陆7团2营(2/7)在一个坦克排的支援下,担任开路前锋,沿公路前进,负责公路及两侧约300码的区域;陆7团1营(1/7)位于右翼,负责公路西侧300-1000码的区域;陆军暂编营31/7位于左翼,负责公路左侧300-1000码的距离;公路两侧1000码为地面部队和空中火力的分界线,1000码之外航空火力可以任意轰炸,1000码之内必须由地空联络小组指引;陆7团3营(3/7)是RCT-7的预备队,担任车队的后卫。经过柳潭里地区的激烈战斗之后,陆7团兵力此时已有很大损耗,步兵连队如D、E、F连兵力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步兵连有足够兵力投入战斗,陆1师把炮兵11团特别是4营155榴弹营的人员补充给了步兵团,其中300人给了陆7团。12月6日开始行动时,陆7团大概有2200人的兵力。陆1师"every Marine a rifle man"的理念此时得到了回报,这些炮兵都受过基本的步兵战术训练,可以立即投入作战。
12月6日凌晨天还没亮,右翼的1/7就开始行动了,直奔第一个目标,公路西侧的小村子岛内里。志愿军在这里布置了大约两个班的兵力警戒,但1/7摸上来的时候,24名志愿军毫无察觉,正在睡觉。根据陆1师的战史记载,这其中的17人被当场射杀,其余7人的命运没有记载,也许逃走了,也许被俘虏。1/7的指挥官Davis中校确实不一般,打仗很有头脑,战术灵活,之前从柳潭里突围的时候就率1/7进行山地越野迂回突袭,把志愿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迂回、穿插可是志愿军的典型打法,却被Davis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之身。此人因长津湖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荣获美军最高等级的国会荣誉勋章,后来升至四星上将,是陆战队的一个传奇。
中路的2/7清晨6:30出发,刚沿着东山脚下的长津公路没多远,约上午6:50就遇到了志愿军的阻击。先头的F连顺利通过,但后续跟进的营部和D-E连遭遇到来自公路左侧的猛烈火力拦阻。2/7迅速散开队形,进入战斗。在向志愿军阻击阵地发起进攻之前,2/7照例呼叫了空中火力支援,105榴弹炮和各种口役的轻重迫击炮也都投入作战。战斗进行了几个小时之后,2/7仍然被志愿军堵在这里。应该说,2/7的这个进度有点慢,四个小时竟然都未能拿下志愿军的阻击阵地。上午11点,Litz上校决定投入担任左翼的陆军暂编营31/7。显然,由于这段公路位于陡峭的东山脚下,担任左翼的31/7在2/7遭到阻击的这段时间里尚未展开。RCT-7原计划2/7攻克了这个路障,公路左侧地形变得开阔、不那么陡峭之后,31/7再展开部队。如今进度过于缓慢,Litz上校令31/7派出一个连,爬上陡峭的东山山坡,在2/7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从左侧进行迂回。
简单说一下这个陆军暂编营31/7。把伤员撤出之后,美军发现下竭隅里还有一些陆军第7师的部队,他们主要是从长津湖东岸突围出来的前RCT-31人员和其它一些零散人员。陆1师让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暂编营的建制,由军阶最高的Anderson中校指挥。暂编营共约490人,其中385人来自RCT-31(31团坦克连人员不包括在内,该连配属给了陆5团指挥)。对于陆1师来说,这个暂编营就是31/7 (7师31团)。但在这个暂编营内部,又按照原来31团3营和32团1营的建制,组了两个小营3/31(I、K、L连)和1/32(A、B、C连),各由一个少校指挥。原RCT-31建制中的57野炮营营级军官都伤亡了,因此该营官兵都编入了3/31和1/32。
上午11点,Litz上校令Anderson投入一个连从左侧迂回,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指挥3/31的Witt少校,Witt又令I连担负这个迂回任务。I连在Rasula上尉的带领上,开始向攀爬山坡,向志愿军阻击阵地的右侧迂回。他们到达位置之后,迫击炮的炮火准备也差不多快要结束。令Rasula感到惊奇的是,当他率部队从高处沿山坡向志愿军阵地发起冲击后,整个上午都在顽强战斗的志愿军突然崩溃,纷纷举手投降。根据Rasula之后向第7师提交的报告以及回忆文章,I连在此俘虏了115名志愿军。Rasula还提到,当志愿军放下武器、举手投降时,一个排长转头向他做了一个手兵脖子的动作——询问是否直接击毙。Rasula摇头,严令不许为了杀戮而杀戮。
陆1师战史对31/7作战情况的记录很少,没有提及Rasula带领I连的这次迂回攻击,也没有提到115名战俘。考虑到陆军和陆战队间由来已久的矛盾,这倒也可以理解,陆1师战史似无必要记录陆军的战绩。Rasula称,他当时把这115名志愿军战俘押到山下公路,较交给了陆1师,但却为此落在了2/7的后面。Rasula所述应是实情,3/31的指挥官Witt少校在报告中称,上午投入I连作战,中午车队开始移动之后,再次遇到阻击后,又投入了L连作战。L连正是在下午的作战中,又有两名军官阵亡。
在Rasula押送115名志愿军战俘下山时,2/7作为整个车队的前锋,于中午12点再次开始向南移动。志愿军的火力袭扰一直不断,但未对陆1师的队伍构成威胁。下午14点,陆7团团长Litz上校通知师部,撤退行动顺利,Smith师长于是关闭了在下竭隅里的指挥部,和几名上校军官乘坐直升机飞往古土里。2/7从第一处阻击地点向南前进约4000码,遇到了志愿军的第二个阻击阵地,此处即为公路左侧(东边)的独秀峰。志愿军的阻击非常顽强,陆军暂编营的L连和2/7再次联手夹击,最终在空中火力和地面炮火的支援下,约下午15点清除了志愿军在独秀峰的阻击,重新开始前进。陆军暂编营L连是中午接替Rasula的I连,沿公路左侧300-800码区域内前进,担任车队的左翼护卫,在下午的作战中,损失较大,两名军官阵亡,但有力地保护了左翼,对此陆1师战史倒是有所提及。
夜幕降临时,前锋2/7大概行进到了下竭隅里以南5000码,独秀峰以南的松亭里地区。作战处制定行动计划的军官们知道,夜幕降临之后,志愿军的活动会大大增强。但情报显示,下竭隅里和古土里之间至少有志愿军两个师,为了尽快到达古土里,陆1师决定夜间也不停歇,继续前进。正如陆1师预估的那样,志愿军在12月6日夜展开了反击。
👍
ReplyDelete阻击美军中路行动的志愿军最初有多少人?115名志愿军被俘官兵都是哪个营连的呢?
ReplyDelete我估计他们没有弹药了。有报道说志愿军每名携带38式步枪的士兵带40发子弹。补给那么困难,每名士兵可用的子弹或许真就多不了多少。如何坚持几个小时的战斗呢?
12月6日白天阻击陆1师突围的只有76师228团一个团,东山附近是2营。东山脚下被陆军暂编营俘虏的这115名官兵是2营的,下午在东山山脊上被陆5团2营D连俘虏的220名也是2营的。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