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谁应为联军撤出北朝鲜负责?

Image
  上一篇文章 我们聊过,联军在1950年12月初一口气从北朝鲜的清川江一线南撤到三八线附近,这个大撤退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NSC 81/1文件无关,它是联军在二次战役中遭到志愿军打击后的军事撤退。但是事实上,第八集团军的损失并不大,远未伤筋动骨,更不至于到了大踏步后撤到三八线这种程度。当时联军的撤退经媒体的渲染报道,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振动。媒体称之为大溃退 bug out,美国陆军史无前例的军事失败。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如何决策的? 在详细解析这个政策的制定过程之前,可以先把结论放在这里。联军此次撤退与白宫、国防部和参联会的关系不大,他是战地指挥官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没有得到战区指挥官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回复的形势下,根据战局自主决断做出的军事决策。 11月24日,在麦克阿瑟的督促下,联军发起全线进攻,旨在消灭残余朝鲜人民军部队,占领朝鲜全境,把战线推进到鸭绿江边并结束战争。11月25日晚和27日晚,志愿军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向联军发起全线反击,第二次战役开始。由于联军军事情报工作出现了重大纰漏,根本没有察觉到大批志愿军部队进入朝鲜,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局急转直下。 11月28日晚,麦克阿瑟召集第八集团军指挥官沃克中将和第十军指挥官阿尔蒙德少将到东京开会,商讨对策应对急速恶化的战局。此时西线第八集团军面临的形势要比东线第十军危急,因此麦克阿瑟命第十军在与志愿军保持接触的同时,逐步收拢部队至咸兴-兴南地区。他授权沃克为避免第八集团军陷入包围,可以后撤(此时第八集团军还在泰州-云山-球场一线)。阿尔蒙德表示,把部队收回到咸兴-兴南地区后,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无限期守住兴南这个桥头堡。沃克表示,第八集团军为防止志愿军从右翼包抄会逐步后撤,可以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顶住志愿军的进攻。 12月1日,掩护第八集团军后撤的美2师在军隅里以南遭到志愿军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基本失去战斗力,配合美2师作战的土卫其旅也被击溃,但其它部队受损较轻,全部撤至顺川及以南地区,基本摆脱了同志愿军的接触。但由于志愿军42军从右翼包抄,逼近顺川地区,因此第八集团军未在顺川一线建立防线,而是继续南撤。按说此时第八集团军有足够的时间在平壤一线建立防线,站稳脚跟,正如沃克在11月28日晚的会议上告诉麦克阿瑟的那样。但沃克此时显然决意避免美2师的悲剧在整个第八集团军的身上重演,他要采取一...

联军撤出北朝鲜和NSC 81/1文件无关

Image
 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后,联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西线的第八集团军于11月底从清川江一线撤出,一口气撤到三八线附近的临津江一线才停了下来。东线的第十军,也于12月初陆续南撤到兴南港,随后也全部经海路撤出北朝鲜。针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大撤退,网络上有一些人说这是联合国军被志愿军暴揍之后的大溃退,另有人则说这是联军按照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81/1号文件, NSC 81/1 ),主动实施的战略撤退。 客观地说,二次战役是志愿军的军事胜利,是联合国军的军事失败。美方出版的战史,对此都并不讳言,战史资料和研究书籍都非常丰富。中方出版物对二次战役军事胜利的记载,则难逃军史创作只能突出革命军队伟大、光荣、正确的老毛病,无法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回到二次战役后联军退出北朝鲜这件事儿,它最根本的起因当然是军事上的失败(虽然损失并未伤筋动骨),不是预先谋划的战略撤退,更与 NSC 81/1文件 无关。 其实,“麦克阿瑟按照 NSC 81/1文件 撤出北朝鲜”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对韩战时期美军指挥链(chain of command)有了解的朋友应该清楚,麦克阿瑟做为战区指挥官怎么可能按照一份国家安全员会的政策文件行动呢?当时的指挥链是总统-国防部长-参联会-战区指挥官,参联会为国防部长和总统提供军事上的建议,获准后再向战区指挥官发出命令。当然,美军向来尊重战区指挥官的作战指挥,参联会下发的命令一般都是方向性的指示,称为directive或instruction。它不会像毛主席/军委指挥彭德怀那样,指导麦克阿瑟在前线应部署几个师。 回到 NSC 81/1文件 这个问题上来,它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针朝鲜问题于9月初制定的一份政策文件,杜鲁门总统9月11日签字后生效。其实,它讨论的就是联军在南韩击败朝鲜人民军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要不要越过三八线?苏军参战怎么办?中共派兵干预如何应对?结论部分的第15-20条,详细讨论了越过三八线和如何应对中苏军队突然出现在朝鲜半岛的问题。 第15条基本就是说,预计联合国会授权联军进入北朝鲜采取军事行动以歼灭北朝鲜军队,假定此时苏联和中国还没有派大量军队进入北朝鲜、或没有宣称将要派军入朝、或威胁要制衡联军在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第17条指出,如果苏联军队或中国军队占领北朝鲜,联军不能在38线以北展开地面军事行动,只占领38线以南地区。但38...

加入朝鲜人民军的解放军朝鲜族官兵人数

Image
朝鲜人民军中有大量的原四野部队的朝鲜族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几支成建制转交过去的部队也多为大众熟知——原四野164师、166师和156师。网络上关于这三个师移交朝鲜的相关文章,多出自金东吉2006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师回朝鲜问题新探”。根据这篇文章,164师和166师于1949年7月到达朝鲜,实际入朝人数分别为10821人和10320人。这两个朝鲜师转交给朝鲜后,解放军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朝鲜族战士。在1950年3月,四野部队中又有一批战士在郑州集结。按金东吉给出的数字,这批在郑州集结的朝鲜族战士约1.4万人,具体论述如下,我不再赘述: 但是这批1950年3月集结在郑州的部队,人数是有些问题的,简单的说,不止这么多人。军事科学院的曲爱国2012年在《军事历史》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中国人民军解放军中朝鲜人部队返回朝鲜始末”,这篇文章详细梳理了朝鲜族战士移交给朝鲜的过程,其中提到1950年3月在郑州集结的那批部队时,给出了这样不同的一组数字: 按照曲爱国给出的数字,仅新编的独立15师就编有15800人,集结在郑州的这批人则总共多达22191人,他们此后全部分批乘坐火车进入朝鲜。曲爱国给出的这个数字引用自1950年5月11日邓子恢、谭政、赵尔陆、陶铸给军委、总政并林彪的报告,而金东吉1.4万余人的数字出自1950年1月22日《军委同意第四野战军中朝鲜官兵回朝鲜的电报》。军委回复四野的这封电报发送时,部队还未在郑州集结。因此,在郑州集结参加整编的部队人员总数显然应以邓子恢等于整编之后的报告为准。 曲爱国还在文中指出,直到1950年8月初,依然有朝鲜人分队和人员返回朝鲜,他给出了军委铁道兵团的3200余人,以及东北军区中的3100余人。按他的统计,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共有近5万人(10821+10320+22191+3200+3100=49632)返回朝鲜加入人民军。当然,这也不是全部。我此前在翻阅 战俘审讯报告时发现 ,至1950年7月仍有原38军114师的朝鲜族战士和位于临江的新兵师人员陆续返回朝鲜(当时沿不知道在郑州集结的这批部队的人数有问题)。 因此,从1949年7月164师和166师移交给朝鲜时起,加入人民军的前解放军朝鲜族官兵应在5万人以上,但具体数字恐怕已无法考证。

从一件小事看的“正确”历史叙事

Image
 志愿军入朝后,很快和联合国军遭遇,第一次战役随即打响。联军当时根本就不摸不清楚对手的虚实,很快就退回到清川江一线,志愿军也追了过去。不过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加之战机已逝,彭总很快就结束了第一次战役。鉴于联军此时仍没有摸清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规模,彭总决定诱敌深入,全线后退。11月7日至24日正是志愿军步步北撤(朝鲜人民军在第一线掩护志愿军撤退),联军试探性反攻的时期。 11月18日,联军美24师19团在云山西南的龙山洞附近252高地抓到两名志愿军战俘。这两名战士来自39军117师351团3营8连,当时117师位于泰川东南古城洞至曲曲岭一线,前线摆了两个团,350团在西边,351团在东边(控制龙山洞至泰川的公路)。按照美24师19团的记载,其3营派出的侦察小队18日上午在龙山洞以北的252高地抓到两名351团8连的志愿军战士。 这两名战士称,当时8连派他们一个班11人从阵地前出警戒,如果看见联军部队,就鸣枪报告。这个班凌晨05点出发,清晨08点发现了美24师19团的侦察小队。当时这个班是如何部署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两名战士显然是在队伍的前边,他们看到美军后没有鸣枪,而是抓住机会向联军投诚。同多数志愿军战俘一样,这两名战士也是前国军士兵,内战时被解放军俘虏编入了39军。 故事到这里也算是稀松平常,并无任何特殊之处,无非是志愿军中的前国军战士心有不满,抓住机会脱离部队。但我看到这两人的审讯报告时,一时好奇,就想看看117师当时是如何部署的,如何诱敌深入的。于是就花了点功夫翻了翻117师的相关资料,还真是有惊奇! 在117师的军史资料里,351团还真有11月18日那天的相关记载,也是关于战俘的,但说的却是志愿军抓美军俘虏的故事。当时117师令各团找机会抓联军俘虏,一线的351团3营前三次抓俘行动都扑了个空。这一次团长从 3营9连 挑选了20余名战斗骨干,组成捕俘小分队,由副营长亲自带率领,于11月17日夜冒雨翻山越岭,“深入敌后十余公里之纵深地带龙山洞”。9连的小分队在一个小山包上活捉美军2人,韩军1人,“随后交替掩护,安全返回,无一人伤亡,圆满完成捕俘任务,为一周后发起的第二次战役提供了重要情报,受到军师的通令表扬。” 小分队有4名同志荣记大功一次。 接下来,志愿军资料又提了一句,“351团 8连 也在阵地前活捉美军1人。”——这不正是美军抓到两名志愿军战俘的那个8...

一名38军战俘的完整审讯报告

Image
 今天看到一份靠谱的38军被俘战士的战俘审讯报告,其所提供的信息比较有代表性,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这份文件早在1975年就已解密,但考虑到战俘在红朝的尴尬地位,或许这名被俘战士或其家人不愿意为公众所知,因此我隐去了中文姓名和家庭住址。 这名战俘来自38军113师(原东野1纵2师)338团1营机炮连,曾在国军63军服役,1950年3月在海南岛被40军俘虏,后于1950年5月编入38军。这名战士在1950年11月11日被俘,被俘地点是清川江畔军隅里附近、飞虎山以东的南洞(Nam Dong)。根据这个被俘时间、地点和其所属的113师338团判断,这名战士是在一次战役飞虎山战斗之后的北撤途中被俘的。 一次战役飞虎山之战其实是38军(335团)被宣传的比较厉害的一次战斗,仅次于松骨峰阻击战和穿插三所里。1950年11月4日打响的飞虎山之战,在中文世界被宣传成38军112师335团独力阻击联合国军进攻云云。其实它本是志愿军发起的进攻,当时38军进攻军隅里地区,112师335团拿下了附近的制高点飞虎山。之后韩7师和美2师一个团发起反击,同335团反复争夺飞虎山。志愿军决定结束一次战役,38军令335团断后掩护,该团此时才开始执行阻击任务,之前的战斗是为了进攻军隅里。 几乎所有的中文文章在提到飞虎山之战时,都只提112师335团这一个团。但当时投入的部队至少还有112师的另外一个团和113师的338团,也就是这名被俘战士所在的部队。338团当时在从飞虎山以东发起进攻,攻占飞虎山以东的外围阵地。中文网络很少提到这些,说起飞虎山从来都只宣传335团,而且宣传成阻击联合国军五天五夜云云,似乎只有这一个团参加了战斗。这也是中共军队宣传的一贯作派,只讲伟大、光荣、正确,突出典型,忽略其它。以后有机会了,要讲一讲这个飞虎山战斗。 这名战俘的故事挺有意思,因为他是广东人,讲广东话,部队里战友大多是北方人,没人能听懂他在讲什么,他也理解不了其它人的方言。可以想象,这哥们在部队肯定有些孤立,被有意或无意的排挤。在部队这种集体里,无法融入显然很悲惨。没想到在朝鲜被俘后,审讯他的联合国军人员竟然能讲粤语,这下终于能有人唠唠了,于是竹筒倒豆子一般,有一说一,有问必答。至少他是这么告诉审讯人员的,审讯人员也比较认同。 这名战士提供的有关38军的建制信息,也比较靠谱。其所在的营机炮连约170人,共有两...

志愿军和人民军怎么看对方

Image
 一次战役之后,志愿军在西线战场,特别是云山地区,抓到不少美军战俘。中共军队向来重视政治工作,习惯在战俘中开展政治攻势。秉承这一政治工作传统,志愿军总部决定释放一批美军战俘,让这些被俘士兵回去之后以亲身经历宣传志愿军优待战俘的做法。毛对此大加赞赏,要求再释放一些。在这个背景下,云山之战被俘的美军士兵有一批被志愿军释放。 这批美军士兵都是伤员,志愿军对他们进行初步治疗之后释放,但显然他们的伤都没有痊愈。这批美军士兵被释放后,直接送到了第八集团军在大后方日本的医院。远东司令部派专人访问这批士兵,提交了一份报告,介绍从这批人的被俘经历中获取的信息。 总的来看,这批被志愿军释放的士兵提供的信息比较一致。志愿军确实优待战俘,不随意拿走战俘的个人物品,不像人民军那样肆意虐待被俘美军。当然,也应该看到,这是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但很多志愿军战士,特别是那些之前在国军中服役的“解放战士”,对美军比较友好,这在很多美军参战老兵的回忆中可以得到证实。 有意思的是志愿军对待朝鲜和韩战的看法:志愿军普遍瞧不上朝鲜人,他们搞砸了,现在还得由我们出面收拾残局。这与现在中国人普遍看不上韩国人和朝鲜人恐怕是一个心态,数千年以来朝鲜半岛都是中华帝国的蕃属国,中国民众不自觉得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 另一方面,我看过一份1950年11月陆1师对一名朝鲜人民军战俘的审讯报告。审讯人员问该朝鲜战俘对志愿军什么看法,这名人民军战俘回答说,“ 不喜欢他们——要不是中国人参战,战争早就结束了 ”。 当然,这只是一名人民军战俘的回答,仅供参考。

志愿军在长津湖“借粮”

Image
 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场上由于后勤供应不上,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非常艰苦。不对,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东西吃的问题。开打前有供应的时候,一天能吃两顿饭。等到后勤物资上不来的时候,只能减量。20军和27军在开战之前就出现了断粮的情况,部队经常吃不上饭。比如下图中这位89师267团的被俘战士在审讯中提供的信息: 这位战士供称,部队断粮后只能从朝鲜当地老百姓那里收集粮食,能搞到粮食部队就有的吃,搞不到就没的吃。按照志愿军的纪律,当然不能随便从朝鲜老百姓那里搜刮粮食,主席对此曾有特别交待,要注意同朝鲜群众搞好关系。志愿军要拿钱从老百姓那里买,没钱了就打欠条从老乡那里借,以后还是要还的。但这只能是纸面上的美好愿望,因为朝鲜老乡可能愿意卖,但肯定不大愿意借。 不愿意的时候怎么办?部队总不能一直饿着肚子吧。对此种情形,长津湖当地百姓曾对陆1师7团的情报人员提供过如上图所示的信息。这则情报简讯的日期是1950年11月22日,因此老百姓在“阳地”遭遇的志愿军部队肯定是20军,将要从北边来的部队则是27军。从这个老乡提供的信息来看,朝鲜老百姓的日子真不好过,政府本来就收走80%的收成,现在志愿军来了,还要再“借”给他们粮食。要是不借,那就强制你借。 其实早在九兵团的部队到达长津湖地区之前,当地的老百姓已经和志愿军部队打过交道了。志愿军42军的部队早在一个月以前的10月下旬,就到达了长津湖地区。根据下竭隅里的老百姓向陆1师情报人员提供的信息,42军在10月19日左右到达下竭隅里地区,在部队驻军期间,42军要求当地每天向部队提供15吨的粮食,要求其中大米占20%,各种谷物占50%,肉占30%。 每天15吨,这个数量也太大了,当地百姓从没能足额完成过。等到后来20军和27军的部队再来到下竭隅里地区,当地百姓的余粮肯定就更少了。而等到姗姗来迟的26军赶到时,可以想象,恐怕掘地三尺也找不出几粒粮食了。